本书分春恋、偶遇、轮回、日子几部分,内容包括:致;给;网;谜;春恋;相会;告别;倾诉;感觉;红叶;目光;戒律;缄默;记忆;怀想;伊人;等你等。
本书内容包括:难得最是得从容;随遇而安;谈幽默;七十书怀;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自得其乐;老年的爱憎;“无事此静坐”;牙疼;七载云烟等。
21世纪前后,中国社会处于现代转型不断加速的关键时期,全球化、市场化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中国乡村。中国乡村成为多种文化碰撞融合之地,乡村日常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过程中,中国乡土小说创作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生长出与众不同的、令人兴奋的新的特质。《新世纪乡土小说日常生活书写的“常”与“变”》在日常生活空间转变的背景下,从乡村土地、乡村风俗、权力书写、伦理关系四个方面对新世纪乡土小说创作的“常”与“变”进行整体性研究,阐释新世纪乡土小说的文学意
本书是以大自然物种为主体而撰写的诗集巨作,内容图文并茂。书中将自然物种与人文科学相结合,以顺口溜的简洁明快、微写作的婉约随性、大自然的生存哲理、启蒙式的标准拼音、行云流水般的活泼韵律、天马行空式的飞扬文字,轻松描绘出一幅又一幅赏心悦目的诗情画意。 作品集语言艺术、文学艺术、美学艺术、表达艺术于一身,传递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生活美学。简单读几页,也有大收获。字里行间无不在说“原来清风明月还可以这么写”。 认字始于拼音,标准了然入心。拼音使用标准来自于最新版本的国家标准化
本书以日记形式,详细记录了钱少华同志饱含热情、充满激情、赋予真情,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驻村帮扶经济相对薄弱村,助力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周家港村走上乡村振兴之路的艰辛历程。他坚持在基层深耕,边学习边调研,边工作边总结,以军转干部独到的战略眼光、纪检干部特有的严谨作风,从实践中提炼了一套系统全面的帮扶经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勃勃生机。这里有基层一线珍贵的资料、感人的故事,有现实的民生问题、具体的帮扶措施,有对乡村振兴的深度思考,有为群众办实事的干群关系新风貌,更有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忠诚践行
本书以长篇历史散文的形式,全面系统地展现了东莞这座城市的变迁发展史。全书通过朝代更替、社会兴衰、战场争雄、抵抗侵略、书香文脉、引种番薯等紧张惊险的故事和复杂曲折的情节讲述了从五代十国至民国这上千年间广东东莞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书中客观真实地塑造了李用、熊飞、赵必、何真、袁崇焕、陈策、苏观生、陈象明、张家玉、罗亨信、祁顺、邓淳、陈建、林光、伦明、陈益等人物群像,以不同时代的一张张面孔展示出东莞这座城市的民族气节及士人风骨。
唐代乐府一词范围含混,学界至今尚未厘清。《唐代乐府诗体研究》选取唐人旧题乐府和新题乐府,将其视作乐府诗体,从文体学的角度予以探究,认为它导源于魏晋之乖调,在南北朝辞乐疏离的进程中得以发展,至唐代蔚为大国,但绝大部分不再入乐演唱,属于拟歌辞或准歌辞。唐人创作乐府诗采用拟效方式,既继承前代程式,又加以己才己意,使乐府诗由乐工之辞变成了一种文人化的诗体。乐府诗体题目简短,多写大众题材,形式自由多样,注重歌辞造型,风格通俗直露,其功能主要有讽谏、正乐、言志、交际和培养等。唐代乐府诗体的演进,实质上
《岭东恋歌》是李金发在民国初期(1929年)收集整理的一本客家山歌集,里面所收的527首客家情歌,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是近百年前客家情歌的代表,具有较高的语言价值、文学价值、民俗价值和史料价值。运用方言学知识,从语言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角度对其进行校注和研究,使山歌文本更真实、更原汁原味、更具原生态,为客家山歌发展史留下一份珍贵的材料,为当今客家民间文学的记录提供借鉴与参考。
本书为韶文化研究丛书之一,主要辑录了由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有关韶州的文献史料。这些资料主要选自地方志、时人文集以及各朝政书等。本书辑录以年代为线索划分章节,本书稿按照时间顺序,辑录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时期、明代、清代几个时期内韶州名家的名文,其中既有五言、七言绝句,也有词曲、碑文、墓志铭、人物传记等,收纳文章体裁广泛、主题丰富,作者类别除了朝中官员外,还有文人墨客、妇女、和尚等社会各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