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对托尔斯泰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导读和个人阐释。林鹄从“幸福的家庭为何”出发,按原著的情节顺序,引用了大量原文和许多著名评论家的评论,梳理了书中各个家庭的关系,分析了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得到了自己对托尔斯泰在本书中展现的婚姻观、家庭观、贵族观的观察,即毫无约束的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虽然极具魅力,但幸福的家庭依然需要责任与妥协等等,另有实践出真知的朴素真理观。
本书为著名记者、小说家皮特·哈米尔撰写的城市纪实性历史散文,兼具个人回忆与新闻报道写作特有的客观记述,将纽约的历史一层层展现在读者眼前。整本书以纽约的基石——下城区(曼哈顿)为主要描写对象,围绕建筑、地理标志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群变化描绘城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者不仅将目光投向第一批移民在这座金融之都创造的成果,也将笔墨给予那些在现代化大都市中的普通人。同时,还记录了在早期发展中创造出纽约独特文化与精神的知识阶层和艺术家,展现出街区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共同创造了城市的风格和面貌。
《北京过客》是一部长篇非虚构,以作者自身的十年北漂生活为基础,去书写那些更为庞杂和更为幽暗之物:生活以下的生活。同时对所生活的城市,所处的纷杂环境,所来自的幽昧过去,所呼吸的文化空气,进行捕捉和感知,从而体悟游荡在每个过客生命深处的幽灵般的孤独性。作品获得了梁鸿的赞赏和推介。
本书是一部反映“一带一路”中国故事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 主要讲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正茂及团队与中亚国家开展农业合作, 在异国他乡播撒“种子”的故事。2016年以来, 张正茂和他的团队将中国先进的种子、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到哈萨克斯坦, 成果斐然, 得到当地政府、农业企业及农户的认可。在科研和学术交流互助的带动下, 中国公司进入哈萨克斯坦, 将在当地生产加工的面粉和油脂等农产品通过“长安号”中欧班列运回中国销售。经过多年的交流与合作, 产学研为一体的因地制宜的粮食增产“中国方案”正在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 收录了作者不同时期创作的50多篇作品。全书分两辑, 第一辑“南岸 风生水起”, 回顾了作者在岭南不同地区的生活感受、文学历程及出版工作方面的见闻、心得。第二辑“书香 芬芳袭人”则是作者对故乡山水人情的深沉回望, 其中收录多篇序跋。附录部分收录多位文化名人对作者及其作品的点评。作者文笔流畅, 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富有文学性, 体现了其丰富的才情和思想, 富有地方浓郁色彩又文采斐然, 可读性很强。全书字数26万字。
本书用白描的手法记录了清末民初发生在山西襄汾县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小说用通俗的语言, 真实呈现了山西襄汾县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自然风光, 并穿插了大量历史传说, 如 “刘嵋倒灶”的历史故事, 晋商翘楚“师庄尉家”“北柴王家”“南高刘家”经商发家史等。书中以仪克中、贾杏农、贾根稳、刘洪元、廉勇等人为代表的襄汾县古代英豪, 人物形象突出, 有血有肉, 平凡而伟大。襄汾人永不服输、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其他艺术密不可分。从跨艺术批评的视角进行诗歌研究,就是回到“博物馆”的本意——“缪斯之所”,回到诗歌的原生状态——诗乐舞合体,诗画交融,就像现代艺术博物馆通过声色光影达到多模态、多媒介的传播效果。读者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学者在进行诗歌研究的时候,可以像在博物馆参观一样,调动视听多种感觉,充分发挥想象力,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和研究成果。当代欧美跨艺术诗学发展已有半个多世纪,《语词博物馆》一书对此进行系统研究,包括梳理学术史,探讨学术热点,总结借鉴欧美文艺理论,观照中国诗学,进行
本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描写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和矛盾,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描写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一个叫杨飞的人死去了,但他的灵魂似乎还没走远,他接到一通电话,殡仪馆的人抱怨他火化迟到,而即将被火化的正是杨飞自己。
他在去殡仪馆的路上经历了一系列真实而荒诞的事件,以及与生前亲友的爱恨离别,也慢慢解开了自己的身世之谜……
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
1910年,古坊发生的一件怪事,至今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那是秋日的一个午后,古坊村来了一个疯子。有人说他不是疯子,是从高屋来的算命先生。有人说也不是算命先生,是看风水的地理先生。无论是算命先生还是地理先生,和疯子没什么不同。自古有句话,叫“算命先生半路亡,地理先生冇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