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五篇,每篇四节,第一篇描写的是作者对人生之美的感悟,第二篇和第三篇描写的是作者通过对植物和动物的细微观察领略生活之美,第四篇描写的是作者对亲情、故乡情的热爱;第五篇描写的是作者对文艺作品内在美的思考。
本书共分为“香都流韵”“莞城寻古”“惠穗印象”“悠然行走”“琴弦乱弹”五辑,主要内容包括:《凝碧拥翠的观音山》《巍然大观的黄旗山》《独一无二的牙香街》《水濂山走笔》《铜岭山上榴花红》《拜谒东江纵队旧址记》《魅力无穷的金鳌塔影》等。
本书收录诗人五年来陆陆续续发表的240余首诗, 分为9个小辑。第1-4辑主题是“自然”, 诗人在四季的更迭里与万物进行灵魂的对话。第5-7辑主题是“生活”, 于平凡中捕捉生命的光影, 于琐碎中寻觅生存的意义。第8辑偏重于哲思, 是诗人对时间与生命的叩问, 是对当下本真的思索。第9辑为儿童诗, 充满童真、童趣。全书从不同维度出发, 展现出诗人个体生命的深刻感悟, 也展现出其宽阔的视野、理性的智慧和持续的人文关怀。
本书内容包括:虫珀、爱一物,请爱全部、法门寺指骨舍利、不是那种鸟、青海湖、宿州观油菜花落、曾经一个人行走、第一场雪、一米阳光、对峙、温州海岸、过海边、大理春天等。
本书是张如萍的散文合集,全书约10万字,收录了作者从事文学创作以来所写的40多篇散文。书稿分为“芳华喀什”“此心安处”“谈然有致”“旅途拾景”四辑,内容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描写作者在家乡新疆的往事,多以家庭亲情、日常细故、风土人情为主,另一类是作者落户广东惠州后的新生活、新感悟。
本书是一部描写个人经历和感悟的散文集子。身为广州的宝藏乐队“秘密后院”的主创, 作者匡笑余以隽永的文笔, 写出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 怀念了故乡的亲人。只有远离故乡, 才能更清楚地看清自己的来处。本书还记叙了他生命中珍贵的朋友, 记录了提携、点拨过他的那些长者的语录和故事, “一草一木皆为教导”。本书还详细记录了他的那些经典作品的创作过程。本书对乐队的歌迷来说是一份丰厚的礼物, 对普通读者来说, 也是难得的丰盈的文学读物。
本书全书分为“阳光”“雨荷”两个篇章。“阳光”篇收录现代诗歌作品,诗歌主题包括自然风光、乡村生活、父母之爱、手足之情等,风格灿烂明媚,平淡中蕴藏着深情。“雨荷”篇是关于诗作的随笔小品,内容主题贯穿作者童年、少女时代、步入婚姻等时期,是对身边的亲人、朋友平凡生活的记录,也是对亲情、友情、爱情做出的最好诠释,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本书按照宋代郭茂倩所编纂的《乐府诗集》的分类方法选取了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以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分为鼓吹曲辞、横吹曲辞、新乐府辞等十二大类。生动地反映了特定时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个侧面, 逼真地再现了一幅幅历史图景, 不同角度表达了各个阶层人们的思想情绪和内心愿望。本书选取的篇目经典, 流传久远, 耳熟能详。为了读者阅读方便, 本书对原作进行了精心加工, 配以题解、注释及译文, 并辅以精美插图, 本使全书更具时代感。
本书包含两篇小说。分别是作者创作于一九五八年的《揪芽打仔》以及之后写于一九八〇年的续篇《“揪芽打仔”之审判》。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为背景, 通过表现一群山村孩子的感受, 描绘了一个没有种族之别, 没有国别之分, 人人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在一个瘟疫蔓延的村庄, 仅剩下了一群感化院的心地纯洁的少年。他们虽然无家可归, 却各尽所能, 团结互助。作者通过描绘一个由孩子们建立起的乌托邦社会, 表达了战争期间人民反对战争,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对安定生活的强烈渴望, 表达了作者对灭绝人
本书是英国颇负盛名的小说家玛姬·欧法洛的长篇历史小说。故事发生在1596年的一个夏日, 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小姑娘朱迪丝发烧卧床, 双胞胎哥哥哈姆奈特到处找人帮忙, 却一无所获。他们的母亲在一英里外的地方侍弄药草和蜂巢, 父亲远在伦敦; 二人谁都不曾想到将有一子活不过本周……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之子哈姆奈特在11岁时去世, 四年后《哈姆莱特》问世, 二者之间的关系至今仍是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