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高的生产力文化,本书作者以批判性的眼光质疑我们对闲散者的不满,也就是那些得过且过、苟且偷安的人。她在本书中对闲散者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对闲散者的常见批评,并认为这些批评要么无效,要么其前提就有问题。当然,尽管这本书为闲散辩护,却并没有像一些崇尚休闲的学者所主张的那样,宣扬闲散者的生活方式是通向更美好的未来(比如文化进步和自我实现)的正道。事实上,孙认为,闲散之所以独一无二,正是因为它与崇高事业毫无关系。闲散既不是对社会弊病的蓄意抗议,也不是通向独立自主的道路。闲散的人只不过是闲散而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通过相互竞争的视角来体验世界的。朋友从一个角度来看是迟钝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明智的。同时持有两种观点可能会令人不安,突出我们自己的判断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并削弱我们有目的地和有效地生活的能力。然而,正如珍妮弗丘奇在这本书中所说的,内心的冲突可能是一件好事,而不仅仅是解决道路上的临时颠簸。这本书描述了几种理想的“双重意识”——或两种思想的存在——并解释了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持。丘奇批判性地审视了一些关于身份的常见观念,包括一种关于叙事的流行信念,即认为我们的生活应该作为
本书以史蒂文·海斯在一次惊恐发作中的顿悟开头,对心理灵活性的概念和发展心理灵活性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充满了感人的故事,以及关于我们如何将心理灵活性技巧运用到生活工作中的建议。海斯向我们展示了允许自己充分地感受和思考将如何促使我们对真正重要的事情做出承诺,最终让我们过上反映我们选择的有价值的生活。本书是一本智慧而深刻的行为改变之书,不仅包含众多具有理论支持的科学研究,而且穿插了作者和众多来访者如何通过这些方法得到帮助的个人故事,以及让我们付诸实践的各种练习。
本书作者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王垒,基于自己多年的心理学研究与积淀,并结合当下中国人存在的生活现象来解读心理学重要知识,将抽象枯燥的认知心理学鲜活化、生活化、通俗化。更重要的是,作者赋予了认知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场景,能够让读者在提升心智的同时学以致用。 《生活中的心理学1:认知与理性》告诉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创造生活,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决定了世界如何对待我们。读这本书,你将了解人类认知世界的不同方式,获得10种提升注意力的方法、5种高效记忆法、可随时随地开启的学习能力、令人羡慕的表达能力。 《生活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或多或少都曾有过为别人的一句话而伤心的经历。举例来说,遇事不顺时想找朋友倾诉,却被对方的一句“你看吧,我早就跟你说了”堵住了嘴;朋友失约在先,你询问对方原因,他却回:“我道歉可以了吧?”听了这些话,我们的心情常常会变得更加糟糕,但这种时候又不能责怪朋友的无心之过,只好表面上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将所受的伤默默吞回肚子里,委屈自己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在年轻时同样有过类似的困扰,因此特地撰写了此书,告诉读者如何不再因别人的一句话而独自受伤。具体来说究竟该怎么做
本书作者里克·汉森博士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脑神经科学家,目前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至善科学中心高级研究员。在本书中,汉森博士基于其四十余年的临床工作和教学经验,结合神经科学、认知行为疗法、正念训练,深入阐述了人类的三大需求及十二种内在力量,它们就像一个个网络节点,相互连接,构成一个整体,彼此之间相互支撑。同时,作者还提供了详细且行之有效的正念训练方法。当我们遭遇巨大挫折时,可以通过这些方法全面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修复心理创伤,充满力量地应对逆境,迎接挑战,摆脱焦虑和痛苦,重新找回自信,积
本书主要围绕正念展开论述,详细阐述了什么是正念、如何快速简单地实践正念,以及如何通过正念深化对生活的感悟,教会读者如何进行正念训练,以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融入现实生活,让你重新点燃信念,找到生命的真谛。
底层逻辑是高级的思考方式,能够通过繁杂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底层逻辑指的是从事物的底层、本质出发,寻找解决问题路径的思维方法。对于每个人而言,底层逻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密切相关的。本书从底层逻辑的概念、如何培养和运用底层逻辑等角度出发,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详细地阐述和缜密地分析。
本书是一本结合了现代女性独立思想和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别之作。全书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总体讲述什么是“柔软”以及“柔软”背后的传统文化智慧;第二章从“柔软”延伸至如何“做一个柔软的女人”;第三章、第四章主讲“外修”,讲述女人如何修炼柔软的语言和柔软的身体;第五章回归内心,讲述如何由内而外生发出自然的柔软力量;第六章则讲述一个拥有了柔软外在和柔软内心的女人柔软而智慧的生活状态。从始至终娓娓道来,是一本充满女性力量的温柔之作。
本书借鉴了古代和现代思想家,以及他自己在追求哲学和健身这两项看似截然不同的事业时的感悟,为这个古老而又永恒的人类问题提供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答案。桑德尔认为,上述这种狭隘的、被扭曲的目标导向是人们缺乏幸福感的主要原因。与之相对,他提出,自身导向型活动才是获得持久幸福的关键,它们本身就具有意义,不需要未来的成就或收获来证明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