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的散文精选之一, 曾于2018年10月在我社出版。此次因有馆配需求再版。书中收录有《春之怀古》《我自我的田渠归来》《种种可爱》《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等名篇。她以情入里, 出入古今, 仰视宇宙之大, 从喧哗的都市中寻找悠闲生活之美; 又有一股畅快的英伟之气和侠士之风, 加之不乏女子雅致、凄婉的纤细柔情, 用知性来提升感性, 视野上亦将小我拓展至大我。
本书在吸收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苏辙的《春秋集解》与《诗集传》置于整个经学发展史中,通过与汉唐宋明经学的对比,集中考察了二书的解经方法与阐释特点,揭示了苏辙在建立经学研究新体系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对后世经学发展的深刻影响。全书九章,上编考述了苏辙《春秋》学著作、苏辙《春秋集解》的解经特点、苏辙《春秋集解》的历史观、苏辙对啖氏师徒春秋学思想的继承发展、与朱熹《春秋》学思想异同比较,下编考述了苏辙的《诗经》学著作、苏辙治《诗经》的文化背景、苏辙《诗集传》的解诗特点、苏辙对朱熹《诗经》学的影
《海潮涌动》是“潮汐三部曲“继《汉水悠悠》《江河激荡》之后的第三部,以主人公郑晓悟辞职下海岭南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主人公从八十年代初以来,深圳乃至岭南大地十年的沧桑巨变,记录一代青春如何在深圳这片热土上奋斗和奉献,描摹和再现了那个火热年代数以万计的平凡创业者在这个曾经的贫穷之地创造奇迹的故事,从个体遭遇和变迁来展现时代的巨变,切口小,角度新,实为一代创业者的人生轨迹和奋斗历程,是一代人的青春志书和心路历程。
《风烈》收录了杜斌以山西为地域背景创作的四部中篇小说:《风烈》《雨啸》《碑上刻什么就等你来定》《清明吟》。四部作品既有描写创业者艰难和乡村变化的现实题材,也有动人的爱情故事。
《风烈》《雨啸》取材于消防培训行业,《风烈》着墨于消防培训学校与鉴定站等外部关系的冲突,刮破消防国考内幕。《雨啸》则聚焦学校内部斗争,冲开虚假招生的灰尘。
《碑上刻什么就等你来定》,通过爱与死的永恒主题,展现出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一段充满纯情与诗意的情感。
《清明吟》中,远赴他乡
本书在对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结缘的资料进行系统爬梳的基础上,聚焦“五四”文学发生期,强化文体概念,对外国文学的译介传播与现代文体的探索实践作综合考察,探讨外国文学译介和现代文体发生之间的内在关联,将研究细化为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四种文体,分四章展开,在每一章的具体研究中细化到更具体的文体形式展开,诗歌文体发生中选取了“自由诗体”“散文诗体”“小诗体”和“十四行诗”,戏剧文体发生中选取了“‘五四’问题剧”“浪漫主义戏剧”“新浪漫主义戏剧”“幽默喜剧”,小说文体发生中选取了“短篇小说”“浪
“美国亚裔文学研究丛书”是国内第一套最为完整的“美国亚裔文学”方面的系列丛书,由文学史、文学作品选、文学评论集、学术论著等组成。 《美国日裔文学作品选》精选了35位美国日裔作家的作品,试图描绘美国越南裔文学的整体发展脉络,并着力展现其对战争历史、文化冲突和身份建构的关注。作品选分为作者简介和作品选读两部分,选读部分一般选择的是每位作家比较重要的作品节选,涉及了多种体裁,如小说、诗歌、戏剧、传记等几大类别;作者简介主要包括作家的个人基本信息、创作经历、获奖情况、主要作品以及作品主要点评。我
《美国南亚裔文学作品选》从跨学科与跨文化视野考察美国南亚裔文学,精选23位美国南亚裔作家的作品,编目按照作家出生时间顺序进行排列。选集收录印度裔、巴基斯坦裔和斯里兰卡裔等美国南亚裔作家的作品。本书将每个章节主要包括作者简介、作品选读、作品赏析和延伸阅读书目;作品文类包括自传、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体裁,作品出版时间跨度长达近一个世纪,内容多样,风格各异,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呈现美国南亚裔文学的丰富内容和历史脉络,同时也展现美国南亚裔文学的独特性和发展趋势。 美国南亚裔文学是美国亚裔文学的重要
单身、未婚、独居难道就意味着孤独终老?她们拒绝套用公式人生!独居超过20年的好友金荷娜、黄善宇,渐渐厌倦一个人住的孤单与不安。她们偶然看上一间房子,便决定一起买下它,展开同居生活。住在一起后,两个好友才真正看见彼此的巨大差异──囤积症vs极简主义,料理白痴vs烹饪小天才,她们在争吵磨合与长短互补间,借由与对方的差异,渐渐更懂自己。一起吃饭、一起运动、一起喝酒、一起当猫奴,不用奉养对方的父母,不用成为谁家的媳妇,生病互相照顾,困难互
审美是人生中重要的精神活动,也是“有教养的人生”的重要标志。本书撇开了对于美学、美、美感、艺术等抽象的美学范畴的考察和梳理,而是基于丰厚的生活现象和文化现象,从审美的感觉出发,探讨了审美与人生相关的重大问题。耿占春认为,看、听、嗅、触摸,是我们拥有和亲历事物的方式,也是人享乐和受苦的方式;正是审美的感官使得“生活的含义被还原为对瞬间状态的事物的把握,以及与漂浮不定的声音、光影与形式的变换相对应的内心生命”。基于此点,他用感性的笔触,在诗与思的水乳交融中,描绘了眼睛、耳朵、手所能体会到的诸多细微感
本书探讨的是1925—1937年中国新文学的价值实践,这是一个文化上群龙无首、多元共生的时期,不同文学观念在抗衡中并没有互相取代,而是各行其是。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带来了新文学实践的多元形态:繁复的、多面多层的,砥砺共生的。直至全面“抗战”前夕,新文学并没有形成大一统的局面。它是开放式的,在外部环境规约与内在自守坚持的互动中耦合生成。其价值生成过程也并非清晰的、线性的、充满目的性和必然性的,而是错综的、迂回的、多线头的、充满偶然性和随机性的,一种过程性、细节化、多元互动式的垒建和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