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立意在于呈现近年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讨论, 把握新时期学科守正与创新的脉搏。书中所收录的论文广采国内外学术方家的弘论与青年学者的新锐之思, 以砥砺思考, 弘扬学问。本辑设有栏目电影研究, 古典学研究, 学术访谈, 比较文学研究, 经典与阐释, 书评等等。
本书系作者形成新古典主义诗观与艺术自觉后沉潜十年之创作与诗论合集, 即试图为古典诗词注入现当代性而凿穿古今、贯通中西、兼容科技人文、究际天人分合并拾阶源于自然、融汇自然、创造自然三大境界之探索; 其中理论部分为新古典主义诗歌宣言及四篇诗论 (总论、宗旨论、定位论、创作论); 创作实践分三部呈现: 一是诗人画像, 是作者工作、生活与创作的全景记录; 二是诗脉盘桓, 是作者研究诗史诗论, 遍访历代诗人故居谪地, 读完每位传记与选集后的创作; 三是自辟宇宙, 是作者试图截断众流、开宗立派之尝
由于小说的核心要素离不开语言、故事、结构,因此本书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从“讲故事”的主题意蕴、情节结构的铺排、独创“莫氏”语言的先锋和本土风格等方面对莫言八九十年代至新世纪的小说创作进行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以连续性为关捩点,对他的小说采用的历时态的叙事策略和表现的审美特色作发生学和谱系学的寻踪,从而打破延续与断裂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在艺术创作的嬗变转型中归纳和总结文本中蕴含的永恒质素,比较完整地呈现莫言万变不离其宗的创作规律。
文学创作与接受并非个人心灵独语,总是“制度”中介后的创作与接受。新媒介对传统文学制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建构了网络文学制度。本书对新媒介文学场域的组织机构、行动者及其关系进行了总体考察,并探讨文学网站对作家制度、读者制度的建构,先锋派对文学制度的重构,它们代表着相反的两极,前者试图以资本统合整个文学场,后者则在传统与网络制度夹缝中“抵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文学批评制度的裂变、著作权制度的变革与新媒介语境中的经典化制度问题,经典总是场域行动者合力的结果。为培育文学生态,应重建
本书主要围绕两条旅行线路印度·埃及·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墨西哥·秘鲁·智利·乌拉圭·巴西·美国,通过这本书分享了考察路线和考察项目,以及考察过程中的经验甚至教训。对于一个旅行者来说,注定就是走马观花,即便如此也存在怎么走、观什么花的疑惑,这确实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再缜密的出行计划,也难免有疏漏和遗憾,与经典建筑或者建筑大师作品擦肩而过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收集和整理资料时才发现,好的考察项目就在身旁而没有察觉,遗憾之情真是难以言表。因此作者与大家分享他的考察路线和考
本书是一部关于女性成长的小说。贝蒂·卡彭特是一个在刀锋下长大成人的小女孩。她1954年出生在浴缸里, 母亲是白人, 父亲是印第安人中的切罗基人, 在家里的八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他们一家居住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乡下小镇上, 那里充满着贫穷和暴力。尽管面临诸多困难, 贝蒂依然坚强乐观, 并对自然世界充满好奇。父亲兰登·卡彭特一直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支柱, 他告诉他们如何继承传统, 保持精神明亮。面对磨难, 贝蒂开始尝试写作, 这帮助她战胜困苦。在不断的锤打和磨砺中, 贝蒂完成成长的蜕
《命若飘蓬》是法国当代旅行作家和小说家的代表性短篇小说集,由伽利玛出版社首次出版于二〇〇九年,荣获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这本短篇集收录了《沥青》《小雕像》《湖泊》《峡谷》《海湾》等十五篇精彩的小说。这十五个故事发生在世界的多个地方,在西伯利亚的平原、苏格兰的峡谷、爱琴海的海湾、格鲁吉亚的群山……这十五个主人公都怀揣着欲望或希望,然而命运的法则和自然的力量更强大,主人公往往在经历一番曲折的变故后,后归于对命运的无奈和嗟叹,或重新回到初的平静。
《要塞》以沙漠中一位王子的视角展开,由一篇篇优美诗意的思想随笔组成,对社会、时间、秩序、存在等宏大哲学命题展开探讨,又对爱情、友谊、家庭、年老、死亡等日常普遍话题进行讨论。可以说,《要塞》是圣埃克苏佩里耗尽一生心血创作的思想绝唱。
本书是部历史散文集,精选了作者近年发表的50余篇作品,全书分西亳古韵千古三川三川读河 洛都古邑 豫州十记五卷,内容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所谓月明,即时间;三川,是地域,是空间。全书看似在写地理,实则写历史,真正写文化。河南省著名文学评论家李少咏先生评论:他(作者)笔下的月明三川,因为不断闪射那块土地特有的精神气韵,让我们一次又一次走进历史的深处,追随作者去触摸、品味那块土地可贵的文化象征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