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当代德国乃至欧陆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彼德·斯洛特戴克聚焦“实践”这一话题的理论作品。在本书中,作者继续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待科学和科学家的行动。在他看来,科学是一种借助科学生产的实践过程将科学家本人带入的方式。这一过程始于柏拉图对他的雅典老师的叙述:他承受着强烈的内心独白的痛苦,这使他干脆在某个地方停下来。因此,最初的学院是一个人们学习摆脱按照艺术规则运行的世界的培训中心,甚至今天的大学也继承了这些柏拉图式的传统。作者在书中批判了哲学家们纯知识的态度,指出智慧是一种实践,类似于取得运
本书从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关系出发,讨论当今哲学涉及的一些重要而基本的问题。在现代哲学、特别是后现代哲学视野中,传统哲学是无意义的胡说。对于这两者的关系,作者持中立立场,认为传统哲学并非毫无价值,而现代哲学也不是无可挑剔。即使按照后现代哲学的逻辑,传统哲学也有其存在的意义。
本书创新性地构建了一个技术能力层次模型,用中国哲学中的"术、法、道”概念分别代表技术硬实力、技术架构力和技术领导力,深入剖析了技术人全面发展的框架,清晰揭示了技术人成长的关键路径:从提升个人技能到培养团队领导力,从解决技术问题到推动业务创新。书中不仅包含如编写代码、编写系统分析文档、定义接口契约、实现领域建模、应用分布式技术等高级实战技巧,还包括沟通、会议、应急处理、风险管理、团队协作等实用职场策略,更提供了对技术架构的独特见解和应用,以及对技术管理者常见管理难题的解析和建议。 本书的建议和技巧
本书是一本运用逆向管理思维,帮助基层员工与中层管理人员有效“管理”自己,成为企业中超稀缺员工的书籍。一个人在职场,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就要学会向上管理。全书共8章,第1章从总体上阐述被“底层思维”限制的职场人士现状,并引出解决方案——向上管理理论。向上管理是本书的中心主题,全书所有内容均是围绕该主题展开。第2章详细论述了向上管理的概念、意义、条件、原则等,旨在让读者对向上管理建立整体认知。第3章着重讲述了向上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读懂领导,学会用领导的思维考虑问题、做工作。第4-7
间隙是有意识的决定和行动的特征,理性只能在间隙中发挥作用;理解行动中的理性,关键是理解间隙与向上适应指向的关系.约翰·塞尔界定了实践理性经典模型的六大主张,分析了它们为什么是错误的,并争锋相对地提出了他自己的实践理性理论。他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只有非理性行为才由信念和欲望直接引起,例如,由痴迷或成瘾而引起的行为。就理性行为而言,以信念和欲望的形式而出现的“原因”与以决定和行动的形式而出现的“结果”之间存在间隙。一是做出决定的理由与决定之间有间隙;二是决定与行动的开始之间有间隙;三是复杂行动
本书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 马克思对卢梭既有批判也有继承,其唯物史观实现了对卢梭的政治哲学的全面超越。本书尝试论证的是具有直接相关性的两个结论:一、马克思和卢梭的思想关系,呈现的是从卢梭到马克思不断深化和拓展的理论谱系。卢梭的公意、康德的善良意志、黑格尔的普遍意志具有内在一致性;二是卢梭是与黑格尔同等重要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转向物质利益和唯物主义的关键人物。 辨明马克思和卢梭的思想关系,可以更为全面地认识马克思的思想来源,更加深入地分析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更好地运用中国化
本书是对古代西方(希腊等欧洲)哲学、印度哲学、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对古代中西印哲学史上一系列基础性的思想概念和理论范畴,进行了梳理和对比分析。作者通过剖析古代印度、中国、西方哲学思想中最基本且具代表性的思想观念和理论范畴,全面展示了三大哲学传统在各个哲学领域的丰富内容,并由此分析了三大传统在同一哲学主题下的相同处与不同点。全书语言精炼,史料丰富,可以看作是一部介绍中西印传统哲学的小型百科全书,对于全面了解三大哲学传统的基本观念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因果关系是当今科学哲学和逻辑学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本书主要探索因果概率理论的直观前提被质疑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因果关系概率分析理论的兴起与发展基于这样一种直观前提,即原因总会增加其结果发生的概率。诸多学者从不同层面对这一直观前提提出了疑问,C确实是E的原因,而C却没有增加E发生的概率,即“NPRC”问题。本书通过深入分析学者关于因果关系概率分析理论的直观前提的质疑,指出该问题发生于以下几种作用情形,主要包括居间变量作用情形、共因作用情形、负作用情形和相互作用情形,以及由充分原因和必要原
每个人对自我的概念都很熟悉,却难以明确地定义和理解它。自我领域的先驱研究者罗伊·F。鲍迈斯特博士在本书中综合了大量的知识,提供了人类自我的全景——它是如何发展和运作的,它为什么存在,以及它在人生旅途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儿童如何发展出稳定的自我?什么是自尊?如何构建自我知识?我们如何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如何自我呈现?在28个简明的章节中,鲍迈斯特博士以清晰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解释了复杂的概念,揭示了自我在使个人和文化蓬勃发展方面所发挥的核心作用,既能帮助心理学专业读者了解自我
《马克思价值理论研究》第1版于1923年出版,此后又推出了三个版本。本书分为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两个部分。鲁宾认为政治经济学并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方面,而是研究它的社会形式,也就是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生产关系总和。生产的技术条件只是作为假设包含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之内。鲁宾较早地强调了黑格尔辩证法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影响。在社会生产中,一方面,物的社会形式被看作是人们之间生产关系的结果,另一方面,同样的这些生产关系又建立在具有特殊社会形式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