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兽该死》是尼古拉斯·布莱克的第四部"奈杰尔·斯特雷奇威系列小说",也是英国黄金时代侦探小说的代表作。该书已被《观察家报》列为读者必读的 1000 部小说之一,并不止一次被搬上影视屏幕。故事以犯罪小说家弗兰克的日记开头,讲述他的 6 岁的儿子突遇车祸,肇事司机逃逸,由此他悲愤交加,展开了追查禽兽的历程。故事最后,复仇者锁定嫌疑人,并潜入嫌疑人家中。然而,嫌疑人死亡后,弗兰克却对私家侦探奈杰尔坚称自己无罪。奈杰尔·斯特雷奇威依据严密的推理,做出了出乎众人意料的判断。
本书为知名出版人潘凯雄自2016起于《文汇报》开设的“第三只眼看文学”个人专栏阅读评论。内有专文50则。这50则文绝大部分都是细读某一具体文本后的心得。少数几则议论的对象是某种现象而非文本,但这些现象亦事关阅读,且对现象的阅读也算是一种阅读。本书是作者个人四十年来阅读与专题写作的一个阶段性小结。
20世纪60年代至世纪末,以杭汉为代表的杭家第四代传人,以杭得荼、杭得放为代表的第五代传人走人历史的主场。
接连遭受打击的杭汉,退避到山中专心事茶;杭得茶与爱人重逢,为她、为信念毅然挺身而出,担起家族重担。杭家人经历各种考验,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顽强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独立人格精神。
一切尘埃落定后,微风吹拂着茶山,茶园仿佛涌开了一条绿浪,推着茶叶,也推着杭家人缓缓步人新时代……
《小说风景》源自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在《小说评论》开设 重读现代中国故事专栏,发表时曾产生广泛影响。在此书中,张莉用随笔式的写作重读鲁迅的《祝福》,郁达夫的《过去》,沈从文的《萧萧》,萧红的《呼兰河传》,孙犁的《荷花淀》,莫言的《红高粱》,余华的《活着》,铁凝的《永远有多远》……从这些耳熟能详的篇目中,发现那些我们未曾窥见的小说微光;探索作家们的成长革新之路,思考他们如何在百年文学传统的脉络里确立自我风格。通过精微的文本细读,作者带领读者重新认识中国现当代
本书以1895-1917年的中国小说创作为考察对象,不仅逻辑严谨地构建认同模式的理论模型,从“立人”命题的三个层面把握认同维度、认同向度与认同强度之间的相互关联,而且深入系统地分析近代小说认同模式的特征,力图准确把握其在中国小说现代转型中的关键作用。本书将理论建构与方法演练融为一体,为叙事理论研究、近代小说研究以及小说批评等领域提供了参考。
福克纳的后期(1942—1962)小说在历史意识和艺术手法上有别于前期作品。除《寓言》外的其它八部作品基本围绕人物的家族关系构建故事情节,通过错综复杂的家族谱系和深厚的历史记忆展现美国南方家族核心成员对历史的回望、对现实的困惑以及对未来的构想。本书选取《去吧,摩西》《坟墓的闯入者》《修女安魂曲》《小镇》《大宅》《掠夺者》六部小说以及《骑士的策略》和《大森林》两个短篇故事集,结合福克纳在这一时期发表的相关散文与公开演讲,探讨作品的主题意义及其与文学形式的关系。本书在小说叙事理论框架内,借
本书系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成果结集,其总体特点是以作家研究和文本细读为基础,立足于20世纪以来的文学现象,将作家研究、文本分析与文学观念、立场和风格融会贯通,从现代性与鲁迅的文学选择,历史场域中的鲁迅文学,现当代作家的语言、文体及文学的民间立场等角度切入20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诸多理论问题和作品评价,对文化多元选择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了个案分析和综合研究。全书展示了作者扎实的理论素养和文化关怀,洋溢着人文精神和书卷气质,文辞优美而激情澎湃,是一部富有创新的现当代文学研究论著
本书聚焦从萧颖士到韩愈这一因师门关系而形成的文学流派,在厘清流派主要成员及其传承谱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他们作为通儒型人才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包括礼官身份、史官身份、传奇作家、地方循吏等,最终阐明萧-韩流派成员作为中唐通儒群体的代表,如何在唐宋文学、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开启士人从文儒到通儒的身份转型,继而影响到宋代官僚士大夫政治体系的定型。
世界万物都有自己的轨迹,风有风的方向,花有花的梦想,雪有雪的印记。而我一直随风行走,找寻幸福。
世界很大,很多人擦肩而过,步履不停。直到遇见你的那一刻,广阔天地瞬间缩小到点的距离,我看到了你。
我会在思念的日子里画画,在孤单的日子里听歌,而剩下的时间里,唯有想你。
那些我在你面前说不出的爱恋和思念,都写在了这些诗里。
本书是韩国国民诗人罗泰柱暖心治愈诗集,内含115首治愈诗 32幅作者亲笔彩绘。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