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左联成立95周年,上海鲁迅纪念馆特设“鲁迅与左翼文化运动”主题,收录了学者们撰写的鲁迅参与、引领左翼文化运动,以及左联成员和左翼文化组织的相关研究。其他主题包括“鲁迅生平及同时代人研究”“史料·辩证”“读书杂谈”灯下漫笔”等主题。研究者们从鲁迅作品、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以及围绕鲁迅的人等话题,运用文学分析和历史考证等方法,分析出独到的见解,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鲁迅和中国近现代文学。
王啸苏编辑的两大本线装文稿《疏庵藏牍》收录了清末民初中华学界的珍贵信札二百余通,寄信人有王先谦、梁启超、王国维、杨树达、马宗霍、王礼培、王渭贤、胡元倓、何衢、赵启霖、杨德鄰、曾家溉、郑沅、郭沫若、刘永湘、刘永济、徐桢立、曹典球、方权章、钱次郇、黄兆枚等。收信人多为王啸苏,可见此批信札是从王啸苏家里流出而散落到市场。书稿经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吕文芳收集、周亚平整理,汇为一册。信札手稿原件影印,按照作者生平先后顺序排列,生卒年不详者排在最后。手稿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新闻
谁说我们人生需要整理术?谁说我们应该要不断努力变得更健康丶更瘦丶更有效率,且更乐观呢?没有什麽比一个以自我优化活出穿戴整齐丶肤色均匀丶神采奕奕的成功故事更无聊的了,你知道的就是杂志上常常读到的那种优化人生策略衣柜要保持整齐,日子得像发条那样过得井然有序,甚至爱情生活也要快狠准有效率。另一方面,我们也很向往古怪的人,就是那种会把自己埋在一堆乱七八糟的书本里,把整理指南抛在脑後,对於运动完全不熟悉,喜欢享受美食(但绝对不执行间歇性断食
本书收录作者研究文学与佛教的相关论文20篇,按内容分为上编六朝佛学中国化进程探索与下编传统文学观念与文学理论浅论。上编认为六朝佛学的中国化进程,使文艺理论、传统道德心理、生活言语方式等发生不少变化。下编主要从文学观念本身关注六朝文论,所收录的文章多以充满张力的文学概念雅/俗、纯文学/杂文学、复古/创新、才/学、青春/老境为思考起点,从不同角度论述六朝文人对文学的认识、文学观念与角色的转变。
本书收集了饶宗颐毕生的文选学成果,分为(一)敦煌吐鲁番本《文选》图版及叙录、(二)选堂选学小集这两大部分。其中敦煌吐鲁番本《文选》图版在饶公收集整理并作叙录、校记之后,在学界产生广泛影响,引发学人对敦煌遗书中《文选》相关材料的关注和重视。选学论文小集则关注日藏诸种《文选》,亦对《文选》的文艺思想有所阐发。编者还制有《饶宗颐先生文选学年表简编》附录于末,以介绍饶公文选学成就。
本书从“五四”以来文学运动和社会运动之间动态关系的背景出发,将李长之的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但重点并不在于提供整合性的认识,而在于如何把握李长之批评特色背后更为纵深的历史脉络,从批评的角度切入对20世纪上半叶文化实践中重大问题的再思考。本书通过对与浪漫主义创作相关的历史语境的考察,力图给予中国的浪漫主义诗学策略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维度,发掘其诗学贡献所包含的本土性与历史性,避免将其简单地当作西方浪漫主义诗学的简单移植和模仿。
《斑鸠入画图》是实力小说家樊健军的一部中篇小说集。全书共收入五个中篇小说,这些作品均以县城生活为背景,围绕小城生活与小城人性,展现普通市民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战胜艰难和灰暗的信心和勇气。“庸常”与“诗意”并存的小城生活,“传统”到“现代”更迭的小城风情,“冷漠”与“温情”交织的小城人性,既传递出现代化进程下的小城风物递延,也有为底层弱者发声的自觉达到了宽度的拓展与深度的挖掘。开拓了另一种小城叙事的审美空间——那就是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以回到内心为叙事路径,展现相对独立的小城空间中,庸常
《致你》是李静的私人创作集,写于1996年到2021年,其中包含一些从未发表的诗歌,以及若干小说、散文等。《致你》中的你,来自马丁·布伯《我与你》之你,是永恒之你,充溢穹苍、超越万有之你。这是我写给你的信,此对话将一直延续在我未来的旅程中。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女性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及西方女性主义和中国女性主义的异同点。(2)中国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流变及倾向。(3)中国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成就和困境。 本书旨在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流派及场域与中国的女性文学批评的本土化发展相结合进行研究,并对新时期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流变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和思考,以促进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健康发展。本书突破西方具有普适性的妇女解放理论,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特征进行总结,构建本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体系。
收入作者中国文学研究论文、文学评论四十余篇,涉及古代文学与文化、文艺理论与文学史、作家作品评论等。显现作者从上世纪80年代到今天的学术成长过程。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论文显现基础学习和学术研究尝试阶段幼稚的思考;从文学理论和文学史部分聚焦于文学作品的存在与中国现代文学史叙事研究,检索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中对文学形态、文学史料、文学管理和文学评价机制等方面的诸多理论和方法,带有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的意味;叙事的角落部分运用现代叙事学理论和方法,解读具体作家的文学作品,在新时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