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多纳尔·瑞恩是爱尔兰当代优秀小说家,爱尔兰图书奖、欧盟文学奖得主。本书是作者的最新长篇小说,叙述1973年莫尔·格拉德尼从她出生的蒂普拉里山坡上失踪。慢慢地,她的父母帕迪和基特开始接受她已经永远离开。但她回来了,给家人和邻居带来了一些惊喜,但却仿佛变了一个人。对于格拉德尼一家来说,一切都不一样了……小说秉承了爱尔兰当代文学的写作特色,文笔安静而克制,沉默中充满力量,是一个关于放逐和回归,失去和发现的故事,一个如何从悲伤中走出的故事,一个爱与救赎的故事。
本书编选了来自快手平台的200多首诗歌,这些诗歌来自60余位创作者,他们当中有农民、建筑工人、外卖骑手、家庭主妇、留守老人……这些陌生和新鲜的面孔,从他们各自的视角,看向身边的世界,以真诚的文字记录着人生百态。这本诗集,希望能够改变一般读者对于诗人、诗的刻板印象。除了发现在今天、蓬勃成长中的年轻写作者外,重新发现被我们忽略的、在主流的严肃期刊外,更有活力更具原创性的民间创作者。共同发掘我们身边普通人的文学表达、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创作,也是对我们今天当代文学版图的一个补充。
短篇集《连枝苑》是青年作家叶杨莉的处女作,共收录十篇描写当代都市年轻人生活的小说。在年轻的叶杨莉看来,我们正身处其中的时代,一切事物都被新型的社会、经济、文化方式重新结构,由此引发了磅礴的激变,浮沉于城市化浪潮中的儿女们被裹挟,不得不应对这一系列的变化,“迁徙”成为他们主动或不得已的行为,他们从各自的家乡出发,抵达的最主要的生存空间是大都市,在此过程中,他们体会诸多困境,身边的空间是不牢固的,背后的空间在消失,人与人的关系时时跳动变幻,他们有时将自己和已经在城市中立稳脚跟的人作对比,有时又将自己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网络文学长篇小说。在这部作品里,作者以极为细腻的笔法塑造了一家中国公司在开拓中东北非电信市场历程中的青年群像,还原一个中国产业刚刚开始参与世界竞争时的不易与坚韧。这些故事里,有下错飞机的笨拙,有飞机出事故还参与救人的善良,有遭遇客户“封杀令”依然用各种方式制造偶遇的坚韧,还有在紧急时刻坚守岗位的敬业和勇敢。这些朴实而细微的故事里,盛放了一群工程师的青春与热血、理想与现实,也构成了一个中国品牌拥抱世界最生动的故事切面。
本书是中短篇小说集。起初为《财经》杂志撰写的小说专栏,故事大多围绕着一个虚构小镇鸭镇展开,另收入2019年发表于《十月》杂志的中篇小说《鸭镇疑云》。相信自己见到龙的少年,父亲的葬礼,在江边遇到了奇观的钓鱼者,因在邻居家门口蹭网而巧遇中学女同学的归乡男子……小说以独树一帜的语言写就,充满戏谑与黑色幽默,以中年视角回望少年和青年时代,展现了日新月异的当下小镇上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小说讲述黑书藏书市场上的风云诡谲,神秘作家高沧的武侠作品《天蚕秘要》被万人哄抢,在藏书界引起不小的地震,并以此追忆出八十年代的文坛巅峰岁月。小说有浓烈的武侠情怀,又融入了时代不停发展日新月异的变革,田耳稍显幽默的叙述之下,蕴含着对往昔岁月的深切怀念。
《流金》(原名《弗洛伊德小姐,你好》)是畅销书作家唐隐的最新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全书约50万字。作为成熟的类型小说作家,唐隐这次将故事的庞大背景由古代转到了现代,小说有十分吸引人的几个要素:心理学、悬疑、案件、商战,此外融入了隽永怀念的时代背景。小说以一份秘而不宣悬而未决的心理档案为引,以一桩发生在沪上极其著名的老洋房“逸园”里的日本人自杀案件为故事的起点,一下子就将所有人的心思全都拉到了作品文本本身。上海和香港的流金岁月在文字中缓缓铺陈开来,那些镌刻着温情和城市风味的景观、建筑、自然共同氤氲出小
《寻泷》是由那多、负二联合创作的长篇历史悬疑小说。古瓷研究员成聆泷与文物梅瓶一起消失,案子调查无所进展,终成悬案。但成聆泷的男友齐永定不相信是自己的女友偷走了梅瓶,一直在寻找她。在复刻女友失踪前的情形之后,齐永定回了历史上的扬州,在清、唐、元等朝代中反复穿越,一路解谜,寻找爱人。最终齐永定找到了爱人,但此时他自己已垂垂老矣,他将爱人送回现代,自己则选择在历史中落脚,好好看一看繁盛的扬州城。
《无悔的真诚》以改革开放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一名乡镇干部在对自己党性和道德底线的坚守中砥砺前行的故事,是2008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躁动的山乡》的姊妹篇。这两部小说都描写了乡村工作的方法方法和基层干部的情怀情操,努力在艺术和叙事在谋篇布局中实现人性、伦理的统一。《无悔的真诚》作者迎河子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和激扬的文字,尽情讴歌时代先锋,致力刻画正气凛然和立党为公的人物形象,以引导基层干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小说界文库”第二辑之《女孩与女人们的生活》汇集了多位优秀的中国女作家的短篇,她们性格不同、背景不同、年龄不同,来自不同城市,过着不同生活,在她们笔下,女孩和女人是母亲,是女儿,是情人,是朋友……她们仿佛不同的音符,在各自的故事里跳跃,却又彼此应和——女孩和女人们永远也少不了各自的和共同的期许与渴望。本书既延续了《小说界》杂志短篇小说的创作风格,同时也是对时下“女性写作”话题的一次有趣的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