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6个单元,分别为文档处理、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信息检索、新一代信息技术概述、信息素养与社会责任。
本书聚焦于网络时代的政府-媒体-公众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网络时代的政策议程设置。政策议程互动过程中的公民网络参与,媒介议题、公众议题与政策议题的互动关系及其实证研究。(2)公共传媒的政策传播功能。政策传播与政策变迁的关系、公共议题的国内外媒体建构等。(3)网络舆情的信息传播与治理。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动力机制、演化机理、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网络社会安全风险评估等。
本教材是对现有新闻学马工程教材的补充,教材编写团队立足媒介融合背景,以“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新闻传播教育为目标,在教材建设上顺应传媒生态变化,符合媒体融合发展规律,利用新媒体思维从多维度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重构,选取近三年中国新媒体新闻端获奖作品,以专业角度进行评价,引领学具备良好的判断新闻价值,分析新闻舆论的能力,为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理论和知识,进行新媒体创意策划、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以及进行全媒体运营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充分认识新闻舆论在引领主流价值、凝聚社会共识、增强
《互联网新闻学》系统考察了新闻学的核心议题在新媒体时代的变与不变,在厘清经验事实基础上提出新的研究议程,助力于构建新时代中国新闻学知识体系。 基于互联网时代新闻业发生的系统性变革,作者提出了作为文本的新闻、作为行业的新闻、作为社会系统的新闻等三个层次的互联网新闻学基本范畴,分别从新闻生产、新闻分发、新闻消费、新闻职业理念、新闻传播业态、新闻运行体系等方面对当前新闻生态的前沿问题进行了实证考察与理论分析。 全书将学理思考与互联网新闻实践紧密结合,作者的研究基础包
戈公振所著《中国报学史》是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开山之作,梳理了中国自古以来,从封建官报到外国人在华所办报刊,再到近现代民报的发展历程,记录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报纸印刷、出版、发行情况。本次影印本选取的是192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报学史》初版,在原书内容基础上,增加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副会长兼导师卓南生教授为本书所写的题解《问世百年后看<中国报学史>——兼论戈氏对“报学”的迷思与烦恼》,并在附录补充了四篇文章——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新闻史学科奠基人方
电视真人秀作为娱乐消费文化和大众媒介联姻的一种典型样本,是电视综艺节日发展到工业化生产阶段的新形式,是人类追求自由生活与自我表达的影像化尝试,也是真实戏剧在大众传媒载体上的一种变身。本书以我国电视业的发展背景为脉络以窥私、拟态、戏仿、场域等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戏剧学等人文科学理论为依托,用文献研究、参与式观察以及文本案例研究等方法,结合作者自身多年来于戏剧影视行业一线创作的实践经验,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广阔视野,对电视真人秀的发生、发展、泛滥以及对人类有意识文化活动的深入发掘来
本书以电视新闻发展研究为基底,以当代的电视媒体融合为导向,围绕电视新闻、媒体融合相关理论、现代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情况等问题展开论述。开篇介绍了电视新闻相关概述以及媒体融合的相关理论;通过国内外对比的方式,介绍了国内外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情况,为我国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借鉴;具体分析了我国当代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的问题等,提出了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相应的对策;对当代电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技术的介绍以及趋势的展望,为我国视新闻媒体融合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广播电视学导论(第二版)》是一部面向高等院校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材。《广播电视学导论(第二版)》在历史、体制、产业、影响、文化等维度上,对全球广播电视业的总体格局和演进规律做出了清晰的勾勒与阐释,并结合新媒体化和全球化的当代趋势,深入剖析了广播电视业及其新形态未来的发展方向。《广播电视学导论(第二版)》尝试创建一个涵括广播电视本体论、广播电视社会学与广播电视文化研究三个考察层次的综合性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同时,力图突破传统广播电视行业的框架,深度关注新媒体和全
本书以融媒时代电视媒体的转型主要研究对象,以媒介融合的介绍为切入点,研究了媒介融合对电视媒体转型的影响。本书立足于融媒时代,利用传播学、电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多种研究方法,对电视媒体及电视传播的现象、问题做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探索,力求让读者了解到融媒时代电视媒体转型的迫切性与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