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集共有四十余篇,内容比较庞杂,主要有三大部分:传记研究,主要包括一人多传、他传、自传;文本阅读评论,主要包括中外文学文本的分析以及比较研究;文化研究,主要是对俄罗斯文化的研究,三大部分的内容涉及心理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哲学、历史、政治、绘画艺术等多种学科。
本书首先对国内外翻译批评及文学翻译批评作了详尽综述,发现各种批评范式大都基于不同学派的翻译理论,有着不同的翻译批评标准,而标准的多元甚至对立,动摇了翻译批评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本书继而在社会建构主义价值评价理论观照下,深入探讨了翻译批评及文学翻译批评的本质、目的、主体、客体、类型、原则和标准、评价体系与方法等相关问题。作者认为,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批评都是以创价为目的的社会活动,批评的本质是评价,是对译本与译事的文化价值、伦理价值、知识价值和美学、经济等价值的评判,理应在价值评价理论指导下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以五言古诗见长,诗风平淡自然,为盛唐山水田园诗开风气之先,深受李白、杜甫、王维景仰,与王维并称“王孟”。李景白先生的《孟浩然诗集校注》以明刻四卷本为底本,校勘仔细,征引富赡,对难词、典故、史实、人名地名等作翔实注释,同时疏通诗句义蕴,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是多种孟浩然集注本中成就较高、具有特色的一部。
《黑塞书信集》是黑塞成长最直接的记录和见证,能为黑塞爱好者提供研究这位伟大作家生平的一手资料;黑塞在信件中时常发表对文学艺术的看法,处处闪耀真知灼见;信件将黑塞还原放置于他所处时代的人际关系网络中,立体呈现黑塞与同时代人交错的精神世界。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少年》《伊豆舞女》《雪国》《睡美人》《日本的美与我》。
有时,夜间耳闻镰仓山涧的深谷波声。信吾疑是海音,实为山音。它像远方的风声,却有地鸣般深沉的底力。接受者仿佛是自己的头脑。信吾摇了摇头,以为是耳鸣。声音停息。信吾陷入深深的恐惧中。不寒而栗。莫非是死期将至的预告?他想冷静地确认,到底是风声、涛声还是耳鸣?统统不对他听见的确实是山音。恍若魔鬼鸣山而过。
本书为“六合丛书”系列一种,所收篇什与丛书调性相符,多为文史随笔,大部分已经发表于《读书》《中华读书报》《中国文化》等报刊。本集所收文章围绕近现代重要文人学者,如陈寅恪、吕思勉、傅斯年、陈垣、罗振玉等,有新材料、新阐发,颇具看点。
本书邀约了几位记者,向历史、文学、人类学、生物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学者发问。通过提出一系列“真问题”,比如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历史意识?人类会被环境危机吞噬吗?文学何处去?如何认识成功?等等,希望可以更直接地回应当下,并且不陷于焦虑、颓唐的情绪,而是能重新找到帮助我们去往未来的思想资源。全书由一组长访谈构成,延续对话的精神。此外,还首次收录了漫画作品,结集新一代创作者,用漫画这一时兴的艺术形式,表达新一代年轻人对世界的感知。
本书作者多纳尔·瑞恩是爱尔兰当代优秀小说家,爱尔兰图书奖、欧盟文学奖得主。本书是作者的最新长篇小说,叙述1973年莫尔·格拉德尼从她出生的蒂普拉里山坡上失踪。慢慢地,她的父母帕迪和基特开始接受她已经永远离开。但她回来了,给家人和邻居带来了一些惊喜,但却仿佛变了一个人。对于格拉德尼一家来说,一切都不一样了……小说秉承了爱尔兰当代文学的写作特色,文笔安静而克制,沉默中充满力量,是一个关于放逐和回归,失去和发现的故事,一个如何从悲伤中走出的故事,一个爱与救赎的故事。
本书编选了来自快手平台的200多首诗歌,这些诗歌来自60余位创作者,他们当中有农民、建筑工人、外卖骑手、家庭主妇、留守老人……这些陌生和新鲜的面孔,从他们各自的视角,看向身边的世界,以真诚的文字记录着人生百态。这本诗集,希望能够改变一般读者对于诗人、诗的刻板印象。除了发现在今天、蓬勃成长中的年轻写作者外,重新发现被我们忽略的、在主流的严肃期刊外,更有活力更具原创性的民间创作者。共同发掘我们身边普通人的文学表达、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创作,也是对我们今天当代文学版图的一个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