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怀人篇、感世篇、向学篇、情思篇、乡愁篇五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他始终是自己民——怀念先师邓广铭先生;深切怀念同一良先生;先师周一良教授二三事等。
本论集由曹顺庆教授从教四十年来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博士后共同撰写,通过学生就读期间的实际体验及其以后的学术成长和学术成就经历,以具体而生动的教学案例来总结曹顺庆教授学术传承与文史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实践与教改经验。本论集分别从文明传承与中华文化学习、文明互鉴与中西学术融通、学术路径与学术创新、人格养成与学术志向、自强不息与学术贡献等不同层面,全方位总结曹顺庆教授从教四十年来的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成果,形成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教学改革经验。
本书为第一册, 有两个单元故事--笼中的预言鸟、必然的随机数。三年前, 纪询因涉嫌一桩案子被立案调查, 事后虽然无罪释放, 但还是脱下了警服。这之后他笔耕不辍, 成为了一名推理小说作者。直到三年后, 新调来宁市的刑侦二支队长霍染因翻开本案卷宗, 一切开始发生改变。一起室内谋杀案件将纪询和霍染因联系在一起, 纪询作为警队的顾问, 一同侦查此案。犯罪嫌疑人在行凶之后, 却善待死者家里的鸟, 这引起了纪询的好奇。
本书是年轻诗人徐子茗的第一本个人诗集。精选了她从16岁到19岁的青春年华里的憧憬、迷惘,朝阳般的快乐、一些青春期的感伤和向往。其场景和物象皆取自日常,相信年轻读者能够在她跳跃的文字间可以体会到不尽相同的处境、共鸣的心情。
本书分为书影篇和心流篇两部分。书影篇选用经典的现代诗、古诗词,融入”我”的视角,改写成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的散文;心流篇则以普通而又不平凡的”我”为中心,通过”我”的所见、所思、所悟、所梦,突显出亲情、乡情、怜悯和梦想等宝贵元素。书影篇和心流篇两部分皆由”我”做载体和桥梁,将现实和幻想、古典和新潮等矛盾对立的元素连接在一起,是作者在散文表达方式上的一种创新。
本书内容包括:词篇;诗篇两部分。具体内容包括:水调歌头·日月赛扬州;永遇乐?白公渡怀古;风入松?点墨出星;青玉案·笑傲江湖;永遇乐·蓑衣渡怀古;永遇乐?东门怀古;念奴娇?双清怀古;沁园春·拜蔡锷墓;沁园春·崀山;沁园春·扶夷江;沁园春·上先生赋;沁园春·简新居;风入松·清明祭母等。
本书是一本文学作品集,作者主要抒写泗洪土地上及泗洪周边地区所发生的人和事。特别是对早陈河、西沙河治理成效和对老物件的怀旧,给人们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喜悦新变化,讴歌了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大发展,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散文,收录了散文《水清鱼多翠鸟来》《西沙河流淌着幸福快乐》等;第二年部分为小说,收录了小说《我的婚姻我做主》《险些青梅别竹马》等;第三部分为诗歌,收录了诗歌《过西沙河有感》《忆请客割麦子》等。书中多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歌颂以及眷念。
本书为中短篇小说集, 精选了刘宏2016年至2021年间创作的短篇、中篇小说23篇, 作品大多已在《北方文学》《章回小说》《北大荒文化》《远东文学》《古今传奇》《丁玲文学》等文学刊物发表。收录的小说有抗日谍战、都市生活、传奇故事等题材。刘宏小说对人物描写不作过多修饰, 力求保全生活的原汁原味, 往往寥寥几笔, 人物的音容笑貌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尤为可贵的是, 这些作品并不满足于自然主义地反映现实生活, 而是寓爱憎褒贬于真实生活的描写之中, 借以起到驱恶扬善、激
《中国新诗档案:诗意母语与诗之真实》收有李森、一行等诗人和理论家的文章, 呈现了学界对近年来新诗写作与批评核心问题的论争,具体分析了张曙光、耿占春、清平、冯晏等诗人的作品。以重估百年新诗的开端与得失为契机,书中回应和分析了诗意母语与诗之真实、当代诗的经验主义和非经验主义、当代诗中的语言可信度问题以及叙事的转调与句法的变异等重要议题。
本书为作者的诗歌散文作品集,精选、收录了作者多年来笔耕不辍的成果,其诗作主题涵盖山川风景、节令习俗、风物人情等,反映了祖国自然风光的壮美,以及新时代欣欣向荣的社会风貌。既有对身边细微小事的刻画,也有对社会生活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