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纳尔奇思和歌尔得蒙》描写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物,虔敬内敛的修士纳尔奇思,放荡不羁的流浪人格尔得蒙,借助这对朋友的人生际遇,黑塞书写了人性的两极。
《骏马山庄》是黑塞的长篇小说,描写隐居山林、潜心创作的画家约翰·维拉古的婚姻悲剧,提出了艺术家的婚姻这个难题。
长篇小说《轮下》描写一个天资聪颖的少年在德国僵化、扼杀个性的教育制度下被摧残的悲剧。
长篇小说《荒原狼》描写一个现代人自我的挣扎,人格的撕裂,反映了信仰崩塌后一代人的苦闷与彷徨。
冯梦龙是晚明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戏曲家,长久以来学界对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其文学作品上。作为一位高产的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文艺创作都是在其文艺思想指导下完成的。因此,研究冯梦龙文艺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中国古代文学家很少总结自己的文艺思想,冯氏也不例外,他的文艺思想散见于其作品中。本书对冯氏零散的文艺思想做了较为全面的搜集与整理,进而结合晚明时期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总结、探讨其文艺理论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美国西进扩张发端于十九世纪初美洲大陆最伟大的壮举之一路易斯和克拉克所领导的西部探险。这次由美国第三任总统杰佛逊精心策划并派遣的探险使命不仅是美国历史上史诗般的伟大探索,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科考活动之一。它由政府主导,由科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博物学家等提供咨询建议和培训指导。杰弗逊总统派遣这支探险队,名义上是为了科学考察和研究,了解土著人的生活习俗、社会态度、语言文化等等,实际上是出于政治目的,是为了拓展年轻共和国的疆土,离间印第安人对于
4本书以《盛京时报》(1919-1944)刊载的2844部现代小说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文字总量达1千余万字的《盛京时报》文艺副刊小说。这些小说是东北地区早期报纸文学的重要体现,也是现代东北时报文学发展的力证。本书重点梳理了活跃在《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上十几位东北作家,如穆儒丐、王冷佛、金小天、赵鲜文等的小说创作;还探讨了日、俄、法、英、美等15个国家21位作家的作品。这些小说展现了《盛京时报》所刊现代小说的价值与影响。
近期,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但是,关于中国古代文体的发展演变的研究一直很薄弱,尤其宏观的“发展演变”研究几乎被忽略。本书专研于此,取得了一些收获。第一,对“文体”概念作了新的定义。第二,本书首次宏观地对中国古代文体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作了初步探讨,首次提出并论证了“单纯文体”、“浑和文体”及“大成文体”等概念,为宏观地研讨中国古代文体“发展演变”及其理论开启了一扇窗户,提供了可靠的“抓手”。第三,本书对文体融合的方式、文体剧变及其促发因素、以文为诗、以诗
《宣讲有道:晚清宣讲小说的伦理叙事》聚焦于晚清宣讲小说,考察故事作为案证所宣传的家庭伦理、乡族伦理、职分伦理和生态伦理;结合晚清宣讲小说的口头性传统,进一步分析说一听场域中叙事视角、叙事干预、地方性故事、方言格言的伦理功能,以及宣讲的仪式化、语言与结构的程序化、情节与主题的重复性等所体现的伦理追求,对晚清宣讲小说的伦理叙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中国诗学的缘事理论研究包括范畴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三个部分。缘事理论的基本范畴是“事”基本概念是“缘事”。从缘事的角度看,诗歌就是源于事感、形于事象、成于事境的。缘事理论研究主要探讨诗与事的发生、创作、流变、审美及批评等一系列诗学问题,继而形成了缘事发生论、缘事发展论、缘事创作论、缘事诗体论、缘事诗法论和缘事诗评论的体系结构。应用研究主要通过个案分析将缘事理论应用于当下的诗歌创作与批评、诗学建构与比较、诗学文化与诗学史重建等领域,从而使中国诗歌与诗学能古今通变、中外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