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讲述: 苏北里下河流域, 是一个湖荡纵横所在, 大纵湖、得胜湖、乌巾荡、旗杆荡……所谓“五湖八荡”, 安顿着一代又一代里下河人的乡愁。作者将一阵阵湖畔微风、一声声湖边鸟鸣、一样样美味小食、一件件童年故事诉诸笔端。汩汩流水的波动, 美景深处的里下河风光, 味蕾深处的炊烟气息, 乡亲们的质朴与良善……尽在文字间呈现。
本书以一个工人出身、刚出大学校门的女青年技术员参加工业建设为经,展开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工业战线生活的描写,形象说明了这一时期新中国建设工程的艰辛,描绘了肩负这艰辛任务的新中国工业建设者——工地上的党委书记、总工程师、工地主任、技术员、工人、广播员、通讯员等的英勇奋斗,刻画了他们的性格和心理,歌颂了他们在党的伟大光辉照耀下的战斗生活。小说以诗情的笔触,艺术地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起飞的黄金时代。
本书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四川安县北斗镇。据传镇上何氏寡妇的祖坟下深藏岩金,各路江湖人物对此早已虎视眈眈,眼见何家衰败日显,余威尚存,时间,上至“上峰”,下至士农工商、僧道乞丐、土匪袍哥、娼妓政客,你方唱罢工我登场,场围绕争夺和保护金矿的惊心动魄的血战就此展开……
本书作品反映的是1894年到1901年即甲午战争后到《辛丑条约》签订的这一段时间的社会历史现象。以成都城外一乡镇为主要背景,具体写出那时内地社会上两种恶势力的相激相荡。对当时地方上的民俗风情、市民阶层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作了全面的惟妙惟肖的刻画,被誉为“小说的近代史”。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写武则天当政时代,秀才唐敖仕途失意,随妻舅林之洋出海,遍历四十多个国家。君子国,其人衣冠带剑,乐于谦让;白民国,个个相貌清俊、风流儒雅,实则不通文理;女儿国,男子反穿衣裙,以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以主外事;历经种种奇事后,唐敖终有所悟,遁入仙山小蓬莱……后半部写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
少年王孝和亲历苦难,渴望着一个光明世界。在上海电力公司工作期间,王孝和积极参与组织工人运动,领导工人与厂方斗争,为广大工人群众谋福利。被捕入狱后,他关注民族解放前途,坚守党的秘密,鼓励大家保持斗争热情,也牵挂着妻儿老小。临刑前,革命者王孝和坚信着自己未曾轻掷好青春,大胆揭露当局的阴谋。王孝和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饱含勇烈之气,他在刑场上露出的自信的微笑,是人世间的信仰所应该有的样子:美好,光明,乐观,自有着永恒的光环……
本书是探寻巴人失踪历史的悬疑小说“巴人密码”系列的第三部, 也是结局篇。本书讲述: 传说中的五只石虎聚齐, 上面镌刻的神秘图符被一一破译, 构成一组完整的谜语。五位巴族年轻人为了完成巴人先祖遗留的远古使命, 在三峡地区错综复杂的神秘洞穴之中, 按照谜语提示苦苦找寻一个消失的王朝。没想到, 一个对的巴王秘宫宝物垂涎已久的神秘集团, 从石虎乍现开始, 就紧紧跟踪, 密谋夺宝。五个青年凭着勇敢、智慧、协作, 战胜邪恶势力, 最终找到了被湮没在洞穴中2000多年的巴王秘宫。
本书从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与类别入手,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演变,之后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并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当代性意义,最后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化机制运作的规律与特点。
本书探讨的议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伦敦的城市复苏,直至城市生活和城市面貌在英国小说中再现的各个方面,阐释一系列城市研究的重要主题,包括城市空间、身份焦虑以及差异、不平等和反抗在城市经验与相关分析中的重要意义。专著还对城市人群、移民飞地以及城市空间分布在城市形象再塑造中的作用等进行研究。
本书共收录了欧盟27国近1000个民间笑话,涉及两性、爱情、政治、宗教、背叛、仇恨、死亡、偏见、哲学和语言等方方面面的话题,很好地勾勒了欧盟不同国家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幽默与智慧,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欧盟“多元一体”的风貌。个个貌似荒诞的笑话,更是其背后的历史、传统、文化和人生的智慧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