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案例研习教材之一。本书围绕立法学的理论与实务,选取我国实践中的立法学事例作为素材,进行专题研究分析,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了我国立法学的教材体系。全书分为立法原则、立法主体、立法权限、立法规划、立法草案的设计、立法程序、立法监督、地方性法规清理、立法技术、立法队伍等十个专题。每个专题从事例介绍、法律问题、法条链接、基础知识、事例分析、延伸探讨、课后阅读等七个方面对立法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
本书在分析重庆重大社会风险的主要类型、特征和问题后,提出要构建重大社会风险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以重庆实践为根据的重大社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同时,根据重大社会风险的生成理路,提出了构建“分时段”和依靠“一切力量”的重大社会风险防范化解以及应急处置机制。当代,防范化解重大社会风险已是国家治理行为,因此,该专著提出把依法防范重大社会风险作为“第四道”防线。
本书运用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宪法与法律、法律与道德、宪法与道德的横向比较,进一步诠释宪法的中国内涵、中国特质,并基于系统论视角、结构论观点,推演出中国宪法的法理内涵与法理基础。同时,在宪法内涵界定明晰的前提下,通过对宪法实体理论至程序理论的双元多视域解读,探究宪法的中国本质,及中国宪法的制定、解释与修改等内容。在宪法内涵、宪法本质等宪法实体理论与程序理论的剖析与阐明中,穿越时空阻滞,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前后各阶段之宪法文本的“结构与形式内容”的深层阐释与剖白,探讨宪法演进中的“文化传承”特点
本书综合吸收和运用了法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哲学等多学科知识,在继受已有受教育权理论的基础上,对学前儿童受教育权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基础性研究。本书着重回答学前儿童受教育权的性质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以及如何保障的问题,其目的在于为指引和评价我国学前教育立法提供理论方向和判准的“理想图景”。论者创造性地从健康权、学习权和游戏权的角度建构了学前儿童受教育权的基本框架。论者从法律体系视角出发,原创性地提出了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三大法律体系:卫生法律体系、教育法律体系和游戏相关法律体
《北大法宝大数据分析报告》(原书名为《北大法宝文粹》)创办于2013年10月,定位为网络原创法学文章的集结地,将网络法学文章纸质化。自创办以来已出版9本图书,系列图书出版后受到法律实务界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大数据分析”栏目梳理和分析了2022年度以及2023年1—4月法律法规公布及应用情况,为法学界带来更多的数据启示和思考。“数字法治”栏目6篇文章分别对人工智能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的理论与实务重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如法律检索领域、金融领域、要素式审判领域、无人驾驶汽车领域等,梳理其风险
《法律的悖论》是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普法新作。
思考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常常让我们觉得十分烧脑,一起案件可能推导出相互矛盾的立场,而且这两个立场居然还都非常合理?这都是因为法律中存在着似非而是的悖论。法律中充满着悖论,有些是真悖论,有些是假悖论。罗老师在书中通过14个经典案件,辨析了法律与案件中的盲区,帮助我们看清法治的核心。探讨和思考法律中的悖论,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走出偏见与独断,接受多元与包容。
古代两河流域的政治婚姻史是一部国际关系史,一部政治外交史,也是一部两河流域文化与文明史。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绵延三千年的发展历史,产生了无数对政治联姻的例子,虽然这些政治婚姻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政治目的的产物,但是它们有着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特征。古代两河流域作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是“一带一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它们的政治外交史,对于深入认识和揭示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特征、加深古代世界历史规律的认识有着深远的影响。本书共分为六章,依时间先后的顺序,分别阐述了古苏美尔时期、阿卡德
本书是德国著名刑法学家希尔根多夫教授近年来耕耘在数字化、人工智能与刑法这一刑法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基础理论、网络法、人工智能与(刑)法、自主驾驶和法律、刑事程序法及拾遗六个部分。全书紧密围绕“新技术带来的法律问题”这一核心,内容既包含基础理论、网络法等“传统”法律问题,又包含与人工智能技术及具体的自主驾驶技术相关的前沿问题。希尔根多夫教授本人热心于中德刑法学术交流,对中国刑法学理论现状和需求有深入的认识,本书内容也有所侧重地选取了为中国刑法学所需的、可以引发中德两国学者共鸣的内容,可谓对
本书通过密切关注我国刑事立法、司法实践,合理借鉴德国、日本机能主义刑法学的研究成果,在确定我国现实贯通模式的基础上,研究当前刑事政策与刑法教义学体系的连接方式。本书的研究重点不是机能主义刑法学的立法表现,而是机能主义刑法学的司法适用,即将其作为我国某些亟待解决的、刑法疑难问题的方法论。为此,本书分别从机能主义刑法学在刑法总论的本土化实践和机能主义刑法学在刑法各论的本土化实践两方面展开研究:前者包括机能主义刑法学的基础理论、公共政策介入刑事法治实践、共同正犯脱离的机能性反思、量刑责任概念的机能化辨
本书以“阶层犯罪论体系的诉讼品格”这一命题为视角,循着刑事一体化的研究思路,以关系的发现为理论研究起点,以实践的价值为理论研究落脚点,运用历史发现、比较分析和规范推演等研究方法,梳理了阶层犯罪论体系的本体意义、阶层犯罪论体系对诉讼程序的关照性,以及阶层犯罪论体系之于诉讼模式、诉讼进程、证据证明和刑事辩护的重要指引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