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作权侵权尤其是综合性非字面侵权认定中,作品转换性使用是否构成侵权一直是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的难点。伴随数字技术和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融合,作品转换性使用的形态呈现多元化,其与著作权保护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日益激化。本书从理论发展轨迹出发,对转换性使用进行理论溯源和谱系梳理,从传媒发展融合的视角对事实类型化区分下的转换性使用进行分类探讨。通过建构著作权法解释论体系,从观念、立法和司法适用解释等层面对转换性使用的著作权法未来展开构想,对纾解传媒发展融合下的转换性使用著作权困境具有一定的理论
本书为国内首部对于语言资源中的知识产权法律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著。 本书采用六章式体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绪论部分首先对语言与知识、语言与权利、语言与产业的发展关系,以及语言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接口进行了讨论,力图构建起全书的论证基础。 第二章集中对语言中的版权问题进行研究,讨论语言版权保护的一般原理,同时对语料库、语言博物馆、字体与字库、语言测试、语言康复业中的版权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第三章主要对语言中的专利问题进行研究,讨论语言技术专利实质条件及语言技术专利审查的特别规定,同时对专利侵权
中国民事立法的独特历程与《民法典》具有特色的立法例,决定了中国损害赔偿法的理解与适用更具挑战。本书以损害赔偿重大疑难问题为线索,从损害概念、赔偿方法的理解等基本原理问题,到违反强制性规定之侵权责任构成、买卖合同标的瑕疵致扩大损害之赔偿等责任法中横跨公法与私法、合同与侵权的体系问题,再到纯粹经济损失、惩罚性赔偿等损害赔偿领域的“边界地带”。本书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与实践导向,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透视法理。
本书共分五编。第一编是对中国保函实践的纵览与类型化分解,后文以此为纲要分四编对保函的独立性认定、保函欺诈与保函止付、保函单据和付款请求权、独立保函管辖权争议等五类保函纠纷进行了类别化分析,针对不同类别的纠纷做个体解读,通过对中国法规范的阐释结合对域外理论的比较法分析,中国保函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得以显化。
中国民法学应当在总结我国《民法典》编纂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王利明教授是我国《民法典》起草的主导者及重要起草人员。本书主要收录了王利明教授在《民法典》颁布后的相关研究文章,以及关于构建《民法典》的体系化思想的相关文章。通过本书内容可以了解到我国《民法典》制定的基本路径及《民法典》各章的理论精髓。本书既是对王利明教授重要文献的收集整理,也是中国民法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王利明学术文集民法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和侵权责任编,于2020年已经先后出版。
信托是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的创新。目前,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土地经营权信托均存在诸多分歧与困惑。我国《民法典》《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现行立法尚未对土地经营权信托加以明确规定,不能完全满足农地流转实践的法律规范需求。法学研究理应妥当回应立法需求与实践关切。本书主要采用历史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方法,对土地经营权信托法律制度进行了系统性、整合性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经营权的法律定位、理论与实践基础、设立要件、受托人权利义务与民事责任、受益人权益的特别保护、变更与终止等方面。
该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教材。全书共13章,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法概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法律制度、农村土地承包法律制度、农业生产法律制度、农业生产资料法律制度、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农业安全法律制度、农产品流通与加工法律制度、农业投入与支持法律制度、农业科技与教育法律制度、农业知识产权、国外农业法律制度、WTO与中国农业法律等。该教材力图比较全面地反映国内外农业法律制度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成果,尽量跟踪当前有关农业法研究的热点问题,还特别注意到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以及由此而产生
《兽药管理与法规》教材共8章,以兽药生产的整体流程为思路,从兽药的研究、注册、生产、进出口、经营、使用和日常监督等方面详细阐述了适用于兽药生产各个环节的法律法规。该题材目前在兽医类教材中尚无相似品种,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充兽药专业方向在法律法规教材方面的空白,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且为补贴出版,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为破解传统上“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难题,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得以创建并在实践中广泛推行。此项制度创新从一开始就伴随诸多论争,激烈的论争已经影响到相关法治实践之有效开展。本书选取了其中十个重点议题进行研讨,旨在归纳、梳理我国生态环境损害法律救济场域中具有代表性的争议焦点及不同观点。循此为进,从系统性、一体化视角出发,尝试提出具有逻辑一致性与理论一贯性的解释方案,力求为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的稳步、有序推进寻求理论依归并提供智识支撑。
当下的中国已身不由己地置身于全球性的风险社会,由此不得不直面与处理诸多新型的社会问题,刑法作为社会治理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因而面临如何应时而变的重大课题。与其他风险刑法理论只关注局部或特定领域不同,本书以风险社会为背景,来审视外部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如何对刑法基础理论形成全面的冲击。 本书的上篇旨在从宏观层面全面勾勒与描绘刑法体系所经历的重要变动,分析这些变动所具有的共同本质,并力图揭示促成这些变动的社会根源。下篇进行专题性探讨,按阶层论的体系顺序进行编排,从因果关系与结果归责、故意、过失、危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