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湿润地区土石坝安全评价理论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取得了众多成果。但是受限于南方湿润地区较大的水文变化、复杂的地质条件及土石坝本身具有系统复杂性等众多因素,南方湿润地区土石坝运维安全评价在理论方法及工程实践上都不可避免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本书综合笔者近10年来围绕南方湿润地区土石坝安全评价和防洪安全问题的研究成果,系统介绍南方湿润地区土石坝运维安全评价中防洪风险评估、三维应力应变静动力分析及塑性混凝土防渗墙设计施工等关键核
本书依托清江中游的水布垭工程、乌江流域构皮滩水电站、彭水水电站、银盘水电站、黄柏河流域西北口水库等10余座工程,提炼了水利水电工程岩溶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和风险分级标准;归纳总结了管道型、充填型、裂隙型等不同类型的岩溶处理技术和方法;提出了岩溶地区的防渗帷幕设计标准、设计方法、施工成套技术,为解决岩溶地区帷幕灌浆设计提供了全链条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完善了现有的防渗帷幕设计理论与灌浆施工技术;建立了适合岩溶地区特点的帷幕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模型。
本书是一部研究“水利水电工程与检测技术应用”的专著,主要涵盖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概述、水利水电工程的作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水利工程建筑材料检测基础知识等内容,可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全书主要包括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开发、水利水电的科学发展、水坝水电站工程的生态影响和生态效应、水电工程土建通用试验与检测、混凝土坝工程施工试验与检测的相关内容,突出了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在写作时尝试多方面知识的融会贯通,注重知识层次递进,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适用于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阅读。
本书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水库泥沙的高效输移机制及其动态调控与资源利用的互馈效应"(2018YFC0407402)资助下,以阐明多沙河流水库高效输沙的水-沙-床互馈动力学机理为宗旨,采用理论分析、原型观测、数值模拟等方法,针对制约多沙河流水库泥沙高效输移和泥沙动态调控的基础理论问题,阐明了水库溯源冲刷水动力过程及其对泥沙动态调控的响应机制;在长距离异重流原型观测的基础上,揭示了水库异重流持续运移的动力学机制;在水库淤积形态与骨干枢纽(群)泥沙动态调控的响应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维持水库最优淤积形
本书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梳理了南水北调受水区京津冀的气候变化、水文情势以及水资源现状;在厘清南水北调水源区丹江口水库入库径流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丹江口水库的可调水量,提出了基于对冲规则的调度方案;通过构建“三生”需水预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剖析了有无外调水对北京当地供水格局的影响,针对南水北调中线水作为密云水库入库水源的新情况,采用对冲理论解析了目前密云水库的运行方式是一种以调水成本的增加来降低未来缺水风险的对冲行为;并采用对冲规则对天津市水资源高效利用进行了研究。《京津冀
生态流量保障是提升流域生态保护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科学的生态流量监督管理是提升生态流量保障率的重要抓手。本书通过全面调查长江流域重要河湖和水工程生态流量保障及监督管理现状,基于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的生态流量研究相关成果,结合流域机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生态流量的多目标协同管理需求,提出长江流域河湖生态流量及水工程下泄流量计算关键技术,综合应用遥感观测、站点监测、视频监控等多源感知技术,研发集成“低碳监控、远程传输、稳定存储、智能预警”功能的智慧生态流量远程在线监管
安徽省江淮丘陵区位于淮河与长江之间,横亘安徽中西部,呈东西向展布,其淮河流域总面积3145km2,地面高程为20-70m;长江流域面积为2496km2,地面高程为15-50m。地面特征:以分水岭为界,北部向北倾斜,南部向东南倾斜,而且坡度逐渐变缓。区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但降雨量不均匀,年平均降雨量700-1000mm,在大旱年份降雨量600mm左右,且降雨量基本集中于6-8月,以三年两旱为基本特征。由于区内特殊自然环境造成水资源十分贫乏,区内76个乡镇中,27个乡镇
《黄河流域水沙变化趋势集合评估》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黄河流域水沙变化趋势集合评估”的研究成果系统总结而成。《黄河流域水沙变化趋势集合评估》系统梳理流域水沙预测既有方法,在量化识别各类既有水沙预测方法适用性和预测成果不确定性基础上,创新研发流域水沙变化趋势预测集合评估技术。综合考虑极端降雨情景,基于多模型方法水沙预测结果,集合评估黄河流域未来30~50年水沙变化趋势及其置信区间,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治黄策略制定提供重要的水沙调控边界条件。
本书围绕长江中下游供水条件和指标,结合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对重要控制断面、大型取水口设施及部分河道下切的信息进行深入调研,从长江中下游河势、水文情势变化对各水文站和重要断面水位的影响入手,在探究沿江取水、抗旱、航运补水、生态补水、河口压咸等方面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识别长江中下游已经产生的影响,以期建立考虑多种因素的长江中下游枯水期应急补水调度的目标体系,依据相关法规文件,结合长江上游水库群枯水期补水能力和效果,制定长江中下游抗旱应急调度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