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区块链与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深刻塑造着当代社会,全球法正在发生范式意义的演变。法律和科技的关系经历重大转变。社会沟通的信息化、知识化与数据化,为法律的代码化、算法化和学习化转型提供了条件。全球数字寡头在新型法律平台重构并主导信息的生产与分配过程,商业、权力与技术形成复杂纠葛,进而带来一系列潜在风险。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中国必须调整法律战略思维,在法律部门重构、群体利益平衡、全球规则主导三个层面加强规划意识。本书在社会理论和全球法视野下重新审视数字革命与法律变迁的关系,从社会系统论、
《护理法律与伦理》采用引人深思的整体性策略,探索护理实践中的关键法律与伦理问题。研究了护理实践中的法律规定和伦理要求,并探讨二者的一致性。 对护理的法律、伦理和专业维度进行概述,进而更深入地探讨了关键问题。第四版对患者安全立法及有关文字内容进行了更新。
知识产权的正当性何在?这始终是知识产权法学的根本问题,尤其自20世纪中后期以降而日益呈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况。莫杰思教授毕其数十年在知识产权领域教学研究之功,“十年磨一剑”撰成此书,为知识产权这一在当下最具生命力的财产权,提供了一套复杂而精致的正当性理论。从洛克、康德、休谟,到罗尔斯、诺齐克、沃尔德伦,这些哲学家的那些个性鲜明的学说,诸如劳动理论、个人自由论、正义论、私人财产论,都在本书中展开介绍与阐释。其在哲学基础上探讨范围之广泛、阐发之细微,堪称当前在知识产权理论研究之集大成者
本书提出并界定了“法律教育学”的概念, 指出法律教育学是以法律教育性质、法律教育目标、法律教育方式、法律教育内容、法律教育方法等为主要研究对象, 研究揭示法律教育活动的产生、发展及其一般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法律教育学具有必然性、客观性、稳定性、动态性的特征。法律人才作为建设法治国家的第一资源, 与其攸关之法学教育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法治建设进程的重要标志。
本书结合国内外的司法判例,探究知识产权及重要法律法规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问题。
本书共五章,内容包括:现代民商法概述、民法原理与民事法律研究、商法原理及其立法探研、经济法基本原理与实施、民商法学和经济法相关法律制度研究。
本书结合平台经济崛起背景下的交易方式演变和社会治理变迁, 聚焦个人信用分的行为特征和功能机理而进行的系统性法律研究。全书在揭示个人信用分兴起、应用和属性的基础上, 围绕信用治理中的数据流通、算法应用、个人信息保护等多层面的价值协调这一核心问题, 着重探讨了个人信用分的法治挑战及其法律回应, 以此夯实信用治理理论基础, 寻求信用治理规范的体系化与系统化, 最大限度地达成对现实的整体解释与对未来的法治指引。
《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程序建构》以生态环境损害属于风险社会中的大规模损害事件的定性为认知起点,通过对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理论发展与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建立发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层次、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程序以及相应的证明责任分配原则等不同角度,将我国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制度的现状进行全景式的展示,并对其复杂成因以及背后的理念导向进行了详细分析,也是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领域所取得的穰穰成果的总结。 遵循实证研究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实证研究是决定法学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关
本书以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为研究对象, 基于公私合作与政府规制行政的相关原理理论, 对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带来的理论挑战和实践挑战予以回应, 内容上涵盖了全球视野下公用事业公私合作发展历史进程的追溯, 公用事业政府规制的公共利益保障之理论基础, 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政府规制的工具, 规制主体、规制内容和规制程序, 私人主体在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中的角色以及应承担的公法义务, 政府规制缺位、越位、错位时应承担的公法责任等诸多重要的行政法议题。其中, 政府规制的理论基础, 政府规制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基本工
《反垄断研究》旨在推动反垄断理论与政策研究,加强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学)和反垄断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改善反垄断(竞争)立法与执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本辑为2022年第1辑,包含六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