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生态学视角和全球史观对19世纪以来的欧洲崛起进行了再阐释,通过作者新颖的比较研究,为我们理解世界经济史提供了新的思路。作者依靠可靠的史实与详实的数据,将中国与欧洲放到同一标准上,对其人均寿命、市场限制、营养摄入、土地利用、劳动力流动性等方面的异同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在研究思路上,作者强调的是全球史观和比较研究,并且突破了传统比较研究中将整个国家作为比较对象的研究范式,取而代之的是不同文明体系之中发达的“核心地区”和欠发达的“外围地区”之间的对应比较、各地区基于不同方面多维比较、不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速迅猛、总量急剧扩张,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经济同样面临艰难挑战,其中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大量流动性,造成了虚拟经济爆发式增长,而实体经济却面临成本上升、利润下滑、投资增速疲软等难题,导致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局面日益严峻,并逐渐成为阻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樊篱。聚焦到微观企业,经济结构失衡表现为实体企业的投资流向收益率高的金融领域,而对实体经济的投资规模却大幅下降,产生投资结构的脱实向虚,这一结构性矛盾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危害极大。 供给侧改革是顺应中国经济从高速
本书采取了国际前沿、国内较为独特的基于准结构模型的情景分析(alternativescenarioanalyses)和政策模拟(policysimulations)方法,在对统计数据和经济信息充分收集和科学鉴别校正的基础上,对中国宏观经济最新形势进行严谨分析,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客观预测,并提供各种政策情景模拟结果供决策参考。本报告力求体现三大特点:一是聚焦中国宏观经济中面临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基于扎实的数据采集和整理的严谨计量经济分析、理论内在逻辑分析及历史视野比较分析,做到分析
中国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对金融创新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一趋势主要由金融主体的多元化、金融要素的市场化以及金融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所驱动。因此,借助创新的思维、技术和模式来提供各种新型金融服务,正变得至关重要,以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并实现高效、低成本的金融供应。为此,《新兴金融年度发展报告》应时而生,目的是为新兴金融领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指导,促进其稳健和创新性的增长,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的多元化和复杂化需求。 该报告覆盖了金融科技与数字化转型、跨境及离岸金融、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普
本书以创业投资基金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从介绍创业投资的概念、国内对创业投资的认识、创业投资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概念、作用、运作原则出发,深入分析创业投资基金的基础理论、设立与管理、投资运作、项目选择、风险控制、绩效评价几个方面分析创业投资基金的运作过程与机理,并基于创业投资家与创业企业家信息不对称和双边道德风险假设,研究创业投资基金的让利机制对创业投资家与创业企业家之间契约关系的影响,从微观契约关系的角度研究创业投资基金的扶持政策对创业投资业发展的作用机制,深入探讨创业
本书从实体经济、金融系统与地方政府等部门视角阐述了我国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规律、推进的微观路径以及政策动态演化特征,意在从空间、时间和产业等层面揭示如何精准实现结构性去杠杆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宏观政策应该如何进行搭配组合。全书在梳理中国结构性去杠杆政策演进规律及其借鉴国际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和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等研究方法,实证检验了我国结构性去杠杆的微观内生机理与有效路径,并利用数值模拟进行政策评价与组合优化。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深度融合,是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凭借着自身低成本、高效率、覆盖广的优势,互联网金融逐渐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深刻影响与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但由于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和监管的缺失,早期的互联网金融处于野蛮生长时期,机遇与风险并存。本书从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阐明互联网金融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国内外典型事例,对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模式、风险以及防范对策等
本书以“认知产品:描述品牌差异化概念的具象产品”这一核心概念为主线,将传统的定位理论由“心智定位”升级为“痛点定位”,创建性地提出:在内发挥企业独特的长处,在外助力特定用户的持续进步,是企业活下去的关键。
截止到2021年8月底,国内债券市场存量规模已超过120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债券市场相关从业人员估计也有数十万人之多,并且每年仍有毕业生源源不断涌入,从毕业生成长为专业的从业人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成长过程,由于知识体系纷繁复杂,很多人在其中走了不少弯路。故而龙红亮博士在2018年撰写了《债券投资实战》一书,写作初衷便是希望为债券市场从业人员提供一本简单易学的入门培训教材,从而辅助大家更好 更快地成为一名优秀的从业者。此书出版发行之后,得到了很多读者的肯定。但美中不足的是,受限于内
通过全新数据揭示国际货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第二章中,我们简要勾勒了本书的背景,描述了公司、银行和政府持有外汇余额(存放于外国金融中心的、以外国货币计价的银行存款和证券)做法的缘起,以及从19世纪晚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际货币和金融市场的整体轮廓。接着,第三章讲述了故事的下一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20世纪20年代初,从1910年哲基尔岛会议为成立美联储及美元国际化进程打下基础,到1922年热那亚会议上各方就转向以外汇为基础的货币和金融体系达成一致。第四章至第六章提出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