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属于融媒体时代新闻写作方面的著作, 本书先分析新闻的本质与特征、新闻写作的要求与原则、新闻写作的规律, 旨在为融媒体时代新闻写作模式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全书不仅阐释了融媒体时代的基础知识, 对融媒体时代报刊与纸媒新闻写作进行探析, 还深入研究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方法, 以发展的眼观透视融媒体时代新闻制作与生产的新形式、融媒体时代新闻写作模式的实践创新。
本书共十七章, 分别从概述、发展历程与趋势、媒体格局及发展变化、写作方法和视角选择、宏观经济报道与财经记者的宏观视野等角度, 论述了财经新闻报道的宏观社会环境、中观媒介形态以及具体事务操作。方便读者相对系统地掌握财经新闻报道中的基础性内容。财经报道与一般性新闻报道的区别在于, 需要记者对财经知识、财经内容本身有所了解与掌握。
本书精选了欧阳明教授多年来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内容既有对新闻传播与大众传媒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也有对新闻史、新闻实务的探讨,以及传媒文化与传媒法、大众传媒教育与学术研究的深度评析。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围绕报业、电视业、传媒文化与传媒法、新闻叙事与新闻话语、新闻史、新闻实务、出版业、非虚构写作、大众传媒教育与学术研究等主题展开讨论,这些文章对应用新闻学的研究有着独特的全局思考与践行路线,富有探索性,对于新闻教育界同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聚焦于中国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的转型问题,在梳理了国内外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和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演进历程的基础上,结合传播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理论,构建出跨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本书通过对较有代表性的报纸编辑部转型模式的系统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深入分析了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的动态发展变化、阶段性特征及其对媒介生产流程、经营方式等带来的重大变革。在对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转型的动因、现状、问题及原因等内容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新闻生产组织结构转型的新思路。
该书系作者近十余年所撰新闻传播史相关的论文辑录。全书内容以新闻传播史研究为中心,所涉内容较为广泛,既有媒体自身的传播史、制度史、实践史探索,也包括基于媒介信息的观念史和思想史考察。全书依托近代丰富的报刊档案文献,重访了近代以降大众传媒营造的社会景观,并尝试就近代中国媒介与社会的复杂互动进行探讨。本书内容包括,以书为媒:近代中国现代性的发生、健康的观念史:近代医患观念的传播与认知、“新媒体”:近代广播的行业观察、政治传播:政制转型与近代报业等几个部分。
本书对中国的礼仪制度及其精神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对礼的形成、制度的建构、礼的内在要求、礼对社会风俗的影响做了系统的解说,对礼对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社会共识和价值认同的作用进行全面阐释,使读者明白中国人数千年来内在的精神追求、理想人格,并解读了流传至今的老话、格言和谚语中蕴含的行为规范、心性修养、传统美德。读之有趣,览之有益,品之有味。
本教材针对全媒体时代下的一体化人才培养需求,构建了一体化节目制作的实践性课程体系,对一体化节目制作流程与技术进行介绍,并按照节目类型全面解析国内外经典节目案例。
本教材适用于相关院校专业教学,可帮助学生熟悉电视技术、演播厅现场制作流程,使学生学会正确操作各种音视频设备,保证各类节目制作顺利进行;还可培养学生的电视节目创意、策划和创作能力;也可为从业人员提供实战参考。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群众文化视域下中国电视认同研究”(项目批准号:2OFYSB006,于2020年10月立项)的研究成果。绪论部分为研究缘起,主要介绍本书的研究对象、核心命题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一章聚焦“研究视角问题”,主要阐释群众文化内涵外延、历史脉络和时代内涵,并解释选择群众文化作为研究视角的原因及其价值。第二章聚焦“主体性问题”,主要用比较方法来分析人民群众在电视创作与接受活动中的功能定位、角色嬗变和当前现状。第三章聚焦“内容生产问题”,主要从群众文化与电视互动关系解读
本书在梳理国内外多语言信息组织与检索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了多语言信息组织与检索的具体需求, 采用有声思维、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对用户多语言信息检索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 提出了实现多语言知识组织系统互操的方法, 对跨语言信息检索中的语义关联与语料库构建进行探讨, 构建了多语言领域本体以及基于多语言本体的跨语言信息检索技术与模型, 总结归纳了跨语言信息检索查询翻译消歧方法与技术, 提出了基于语义的多语言信息组织模式, 构建了基于多语言领域本体的知识挖掘框架, 并利用基于规则的语义推理
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服务创新”中的一本。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信息资源井喷式增长。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书梳理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发展现状和研究重点,对于推动我国数字信息长期保存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书共8章,内容包括对数字资源的安全存储、数字信息资源的元数管理和永久获取,即包括长期保存和提供检索与利用两大方面。最后以武汉大学机构知识库建设作为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