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概论课特色教学案例》以建党以来同济大学发生的与概论课相关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为案例分析材料,按概论课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案例编排,每章3-5个案例,共编写了51个教学案例。每个案例由案例材料、案例提问、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四部分构成。同济大学创办于1907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都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济大学的故事在全国具有普遍意义,同济大学的概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将同济大学
本书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对中西价值哲学相关内容进行核理和比较,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价值、价值观念、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等概念的本质意蕴,进而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念的本质及影响因素。本书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价值理想、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基本内容及特征、西方近现代价值观念的基本内容及特征三个方面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念的思想渊源-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全面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念的现实基础,进
本书是作者多篇重磅论文和社科基金课题结项的综合成果,分别从现代化的视角,社会治理的视角,公安学学科建设的视角,警察主题建设的视角以及思想文化建设的视角对我们公安警务工作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给一个更客观,更贴合实际又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学术性的审视,从而引发更深入的思考。本书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为背景,探索我国公安工作现代化即警务现代化的问题。全书主要从警务现代化、社会治安治理、公安学学科建设、警察主体培养和警察文化建设等研究视角切入,提出以创新警务工作机制、提升安全治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公务员的创新行为表现如何,直接关系到政府组织的行政效能。本书以“领导风格如何影响公务员创新行为”为研究主题,基于文献梳理和理论回顾,以服务型领导和家长式领导为自变量,以公共服务动机和心理授权为中介变量,以差错管理氛围和发展型文化为调节变量,构建了理论模型,提出了研究假设,随后通过对北京、山东、广东、河南等地的公务员进行问卷调查,对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本书调查了解了我国公务员创新行为的基本表现,深入探讨了中国政府组织情境下服务型领导和家长式领导对公务员创新行
本文集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组织编撰,是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果文库中的一本,精选了2022年首届桂子山政治哲学论坛的会议论文22篇,按照治理现代化与政治哲学、治理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博士生论坛等主题汇编而成。各位作者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哲学理据主题,对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正义、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华文化根脉、中国传统政治智慧、治理智慧等当前政治哲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追踪探寻,探究中国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哲学意蕴、理据和意义,思考中西政治哲学的分野,以期引起国内政治哲学界对
本书在梳理社会安全网理论、社会救助相关理论和福利组合理论等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回顾我国兜底社会安全网的建设和发展历程,分析了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成效和经验,指出了社会救助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短板,并在分析和借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社会救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质量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理念、目标与行动议案。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需要从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等方面着手。"数字社会”的研究国内尚不系统。本书拟从"数字信用”与"数字规则”两个全新的维度探究数字社会发展与治理。其中,"数字信用”既是数字社会构建的重要基石也是数字社会治理的"软规则”,"数字规则”更多从法律法规层面思考如何加快构建数字社会发展的"硬约束”,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适用于我国发展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治理体系,给出数字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提升未来我国在全球数字空间的竞争力。
本书作者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的基础上,结合世界近代以来的民族现象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内容和方法作出阐释。本书认为,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构成,始终立足无产阶级革命和国际主义立场,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主要方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发展的源泉。本书既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研究专著,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本基础读物。
本书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基本框架,通过专题摘编的形式,系统地发掘和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完整地理清和呈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并深入解读了经典作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蕴含和重要价值。可以作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者、研究者和工作者案头常备的工具书。
自19世纪80年代首批中国人到达到萨摩亚至今,华人华侨在萨奋斗的历史已逾130年,其公共形象和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1949年前, 赴萨华人的主要身份是契约劳工,被看作“付费奴隶”和“廉价商品”,工作环境艰苦恶劣,社会地位低下。1949~1975年间,在萨华人华侨主体是此前在萨劳工,并已获得萨籍身份,在萨多个领域进行自主经营,而且与欧洲人一样,拥有了议员竞选权,二代以上华裔已彻底融入当地社会。1975年中萨建交以来,赴萨华人主要由国家外派人员、承揽援萨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国建筑工人和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