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博格·巴赫曼是2 0 世纪zui独特的诗歌声音之一,她与保罗·策兰一同被认为是战后德语文学中zui重要的两个诗人。她的诗歌将哲学洞察力与文学抒情性紧密结合在一起,用语言探索自然与世界的本质,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韵律与节奏,影响了包括托马斯·伯恩哈德、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克里斯塔·沃尔夫在内的一众名家。 巴赫曼生前几乎拿遍德语文学界所有重要文学奖项,包括德语文学的zui高荣誉毕希纳奖。《大熊座的呼唤》收录了巴赫曼生前发表过的所有诗集的内容,涵盖了诗人一生的代表作。
胡安·赫尔曼是20世纪阿根廷的重要诗人之一,也是继博尔赫斯、聂鲁达、巴列霍、帕斯之后,西语文坛涌现的又一头诗歌巨兽。赫尔曼复杂动荡的一生堪称20世纪历史的缩影:流散在南美的犹太人身份、对左翼理想的认同、军政府的迫害、漫长的流亡生涯。尽管见证了如此多的苦难,赫尔曼的诗却没有对苦难的浅薄哀嚎。他深入探索黑暗的根源,将最深处的绝望凝缩成诗句,用诗歌捍卫人的尊严,储存人的希望。本书以《胡安·赫尔曼诗全集》为底本,由知名西语文学译者范晔精心编选,收录诗人一生代表性的诗作,横跨诗人半个世纪的创作生
“该诗选为曼德尔施塔姆流放在沃罗涅日期间留下的“沃罗涅日笔记本”(三册)的全译,既全面呈现了一个“我躺在大地深处,嘴唇还在蠕动”的诗人和一种“恐惧与缪斯轮流值守”的诗歌命运,也将诗人生命最后令人惊异的迸发和创作上的演变展现出来。这些不朽的杰作,将诗人一生的创作推向一个高峰,也使沃罗涅日从此成为俄罗斯文学地图上的圣地。作为一部研究性的诗选,该诗选除了大量译注外,还附录了一些俄罗斯和英美德著名诗人和译者的精辟评论以及阿赫玛托娃、娜杰日达·曼德尔施塔和娜塔雅·施坦碧尔对曼德尔施塔姆的珍贵回忆
即将成婚的前医学生真壁,在婚礼前夕不断收到“恐吓信”,阻止他结婚。然而,他却不敢报警,更不敢让未婚妻知道自己的过往……此时阔别多年偶然相遇的学弟木濑,在无意中得知了真壁的难题后决定帮助他,委托侦探进行调查。而负责调查此事的侦探北见和木濑在初中时便有一段渊源,他们之前有何过往与成见,现下都只能握手言和,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想:真壁竟然是四年前强奸案的主犯?是被冤枉的还是另有缘由?“恐吓信”竟然出自未婚妻父亲之手?!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他究竟想要阻止谁?……
本书是比利时导演香特尔·阿克曼唯一一部纯文字作品,以作者陪伴母亲度过她生命最后一段时光为主线,穿插讲述了作者对亲密关系的复杂体会、作为独立女性电影人的成长经历,以及犹太血统给家庭带来的伤痛回忆。全书以自传式的笔法写成,口语化的文字直白冷峻,赤裸展现出平静日常下的刺与爱。书中亦附有多幅阿克曼的家庭照片与其所导演的电影画面,与阿克曼的自我剖析相呼应,构成影像与文字的深入联系。
本书是陕西诗人、评论家王可田的一部文学评论集,内容分为诗歌综述诗歌散论诗学随笔和小说读记四个部分。诗歌综述共5篇文章,是对陕西当代诗歌和诗人的整体性评论;诗歌散论共20篇文章,是对胡弦、大解、谷禾、庞培、田凌云等诗坛著名诗人及优秀青年诗人的单独评论;诗学随笔包括断句词条和片章三篇诗学随笔;小说读记是对第广龙、李子白等小说家的共4篇小说评论。本书整体风格严谨、材料翔实,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评论作品。
本书围绕对美国南方创伤小说的介绍和研究,分为三个部分七个章节,分别介绍创伤理论视角、南方创伤语境和创伤小说的形成,以及对于创伤小说的分析。
本书分为写给母亲、爱情花朵、路在路上、命运之手、希望之光五辑。具体内容包括:母亲,您快好起来;种一片阳光;医生办公室;太阳出来了;大雪;恰好;我看见母亲笑着向我走来等。
本书是一部诗文集,由著名作家雷平阳、李少君主编,本书以“当代气象,多元风格,纯粹品质”为宗旨,以诗歌创作与理论文章相互印证的方式,展示着当代汉语诗歌写作的诸多尝试与可能。本书所收入的诗作和批评文章,精选自已出版的知名文学刊物和作品集,如《诗刊》《星星》《扬子江诗刊》等,包括亦来、刘棉朵、朱朱、宇向、扶桑等人的作品。本书所选的作品风格多样,丰富而有活力,兼顾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力图在一本书的容量之内展现汉语新诗写作的炫目景致,以此透视当代中国新诗领域蓬勃的创作态势。
萨姆就是人群中最普通的那类人:家境平平,但她已然对生活非常感恩了——她有自己喜欢的工作,有依靠她的丈夫和孩子。如今的她正陷落在人生的谷底,每一天都要祈祷这不会是最差的一天,她不至于要从此一无所有。 妮莎就是普通人遥不可及的那类人:家境的优渥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衣食无忧,想去地球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实现。然而当丈夫突然提起离婚诉讼后,这一切荣华就将她拒之门外。 这两个生活圈层完全不同的女人,无心相遇又交错。两个被错拿的包,一双被转移的鞋,让彼此的生活同时掀起风暴。 骄傲的妮莎决定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