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俞敏洪21天西藏自驾之旅的散文实录。
西藏自驾之旅是俞敏洪酝酿十年的心愿,之前每年都会被他放弃,理由总是太忙,但这次,他下定决心,抛开所有琐碎繁杂的工作羁绊,走向藏地的雪域圣湖,完成了多年的心愿。
在这趟藏地之行中,俞敏洪自成都出发,从西藏北线马尔康、色达、德格、昌都到那曲,再到阿里,再从阿里前往日喀则,再返回拉萨,来到林芝、墨脱……俞敏洪在书中深入剖析藏地丰富多元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又富有诗意地描绘了藏地的自然风光,跟随他的脚步
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逃过了死刑,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像是落进陷阱中的狼。喧哗、吵闹、喝酒、斗殴,愤怒、屈辱、痛苦、孤独……种种戏码轮番上演,人性被反复审问。这座小小的监狱,就是偌大帝国的缩影。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说:我不知道在全部新文学中还有比《死屋手记》更好的书了,包括普希金在内。
继《失落的卫星》后,刘子超硬核游记力作,跃入东西文明的交汇地带
从北到南,由冬入春 ,穿越流淌着血与蜜的巴尔干半岛。8个国家,23个城镇,再度见证世界的细碎与广阔。
游荡在旧梦与新愁之间,徘徊在过去与未来,刘子超沿着现代历史开始的道路,穿越火线,经历那些浓烈的爱恨与自我挣扎。酷儿与诗人,难民和毒贩,凶手和受害者,信徒与商人,悉数登场。一本四处漫游的旅行文学,却讲了一个个寻找家园的故事。
在斯洛文尼亚,他闯入一场诗歌
本书着眼于日本鲁迅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推进的方向,辨析日本鲁迅学的历史起点和时空分布,指出日本鲁迅学时空重构对于清晰呈现百年日本鲁迅学的纵向贯通和横向多元、正确认识日本近代以来的两大学派对鲁迅学的影响及建构日本中国学史具有重要价值意义。意在阐述百年日本鲁迅学史实际上是百年日本精神史的一个侧面,生动地展现了“原鲁迅”和“真鲁迅”之间的纠缠、搏斗和分离。本书共由绪论、四部、结语和附录组成,分为日本鲁迅学的发轫、日本鲁迅学的成熟、日本鲁迅学多元化和日本鲁迅学的式微。
《竹匠》是一本现实题材小说,旨在弘扬非遗传统竹编文化。小说以四川省宜宾市蜀南竹海为地图背景,以弘扬竹编文化传承为主线,情节紧凑,故事精彩。主要讲述了应庙大学生许悠然因为要做一篇非遗论文而结识了名不见经传的小竹匠杜方知,从而开启了一场宣扬竹编竹工艺文化传承的邂逅与交往盛宴。从镇上比赛一鸣惊人,到宁桥公司举办的千人大赛斩获佳绩、市区赛上名动西南,直到省级比赛的顺利晋级,以及国际展览上取得骄人成就,许悠然一路陪伴着菁语“铁三角”(杜方知、陈之问、郑安怡)的竹编技艺技能不断成长,从而解开了菁语
长篇小说《风雨青春》是作者继《鹅头山下》之后又一部精品力作,讲述一位虽然出身低微但对未来充满向往的农村青年只身闯世界的故事。小说以温情的笔触描摹孤勇者的青春印记和心路历程。现实与理想,文学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城乡生活与社会冲突,纷繁交织在一起。这部小说如同一幅东北人的绘画长卷,全景式地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黑土地上父老乡亲的生活状态。《风雨青春》是一部青春励志作品,是记录乡村振兴、城乡改革、青年奋斗的历史性画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祖峰脉初中毕业返乡,正赶上文学热和农村土地改
本书通过对比中唐、晚唐前期、唐末诗人“内敛”心态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和程度差异,梳理了唐末四十七年(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到唐哀帝天祐四年(907))主要诗人诗歌创作活动,旨在从诗人心态“内敛”这一角度入手来描述唐末诗歌创作中出现的种种新变及独特风貌,力求揭翥其对唐末诗歌整体风貌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并初步探讨诗人内敛心态在唐宋诗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关键作用。引文部分首先对目前唐末诗人心态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作简要综述,其次在与学界流行的“四唐说”中晚唐诗歌的对比中,界定“唐末诗歌”的时间
本书是一本小说写作指导书。写小说让你感到痛苦吗?为了写出完美的作品,你绞尽脑汁,瞻前顾后,以至于无从下笔。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过多的思考分散了你的注意力,让你错过了创作的关键瞬间。对此,本书作者巴特勒认为,写作不是一种理性活动,而是一种情感抒发。他提出了“梦空间”这一概念,认为它是创作真实而充满灵感的小说的必要工具,并且给出了进入“梦空间”的方法。他认为小说创作要以“欲望”为指南,深入探寻人类的生存状态,重新阐释了“人类欲望”这一传统的写作工具。本书深入剖析了文学大师们的写作思路和技巧
《这世界最终是件奇怪的事》是一部非同寻常的小说,作者笔锋所到之处,玄机暗藏。生命是什么?生命来自哪里?宇宙如何运行?为什么有物而非无物存在?从古希腊的哲学家到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人类三千年来对这些问题穷追不舍。作者的文字风格轻快,语辞严谨,将宇宙的演变、人类的进化、历史的尘埃一一向我们娓娓道来,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述说生命和宇宙的交织,地理与文化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