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王朝先后建立了东京、上京、南京、中京、西京五个京城。辽朝前期采取“分国而治”的策略,以东丹国控驭渤海故壤,以大辽国统治燕云汉地。此后,“分国而治”逐渐转化为“分区而治”,东京用渤海制度,南京、西京用汉制,上京、中京则是汉制、契丹制度兼而有之。诸多迹象表明,辽朝并不存在“京道”一级的高层政区,而是在中后期逐渐形成了财赋路和军事路并行的复式政区。辽朝后期,行国性质的政治中心在捺钵,城国性质的政治中心在中京。
本书以民国保甲制度为纽带,以甘肃各县保甲推行之实况调查为依托,以时间和空间结合叙述的模式,系统勾勒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保甲制度在甘肃省域推行的具体实践及其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并对保甲制度推行过程中的各类个案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该成果主要以六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叙述了20世纪30年代甘肃的政局的演变以及南京国民政府对甘肃地方势力的整合。第二章主要对20世纪30年代保甲制度在甘肃各县推行之实况进行了历史考察。第三章主要论述了20世纪40年代甘肃保甲制度的重构、扩展及其异化的历史进程
不管对马克思主义持何种态度,我们都没办法否定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一学说改变了世界的进程,尤其是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本书力求提供系统的有说服力的答案,序言直入正题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究竟行在哪里,然后分十章全方位展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理论特质,结语部分则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意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引领时代、改变世界,就在于它坚持改变世界的哲学观,提供唯物辩证的思维法则,贯穿立足实践的认识智慧;它从现实的个人出发
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经典著作为基础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前沿课题,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阈中的社会工程研究,加强改革开放前沿领域和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强调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强化西迁精神对学科及课程建设的支撑作用……
《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国情研究》是清华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及所带领的国情研究院团队,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取得的**研究成果。基于对中国基本国情与发展趋势的分析,全书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总论开题,而后通过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年未有之变局、新型举国体制、绿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人力资本跨越发展、社会主义新阶段、2035共同富裕等专题的深入研究,总结中国式经济、科技、教育等现代化的基本特点和伟大意义,既体现了“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总体布局,又形成对中国式
本书为《中国政治学》2023年第一辑,设有建构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历史政治学、比较政治三个栏目。探讨新时代政治学的学科自觉与自主、政治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以及政治学科发展的未来等理论与现实问题,立足中国本位,放眼世界政治,倡议从比较文明的视野出发,贯通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引领和提升中国政治学的发展。
本书从民心政治的视角, 通过八个关键词从人民日常生活中阐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独特内涵、丰富实践与内在逻辑。八个关键词, 一面勾连民主的基本理论, 一面紧扣中国的民主实践; 既能够讲述中国特色, 也能够与世界对话, 通过重新思考民主议题, 力争讲好中国民主故事。
本书共四篇, 包括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研究与实践、工运事业及工人工作的发展研究与思考、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农民的新发展思路与举措、新时代市场经济下的税务管理与服务意识等内容。
本书是2011~2022年《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人权蓝皮书)14篇总报告的合集。各篇报告围绕当年度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与部署,选取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展开分析。内容涉及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新发展理念、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人权保障,以及中国人权发展对世界的贡献等。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得的成就和面对的挑战。它不仅有助于了解这一时期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奋斗历程,而且可以引发实务部门和学界关于中国人权发展的更深入思考。
本书基于“技艺一人工品”的治理哲学范式和界面治理的理论视角,以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作为典型案例,尝试回答党的初心和使命如何转化为治理实践这一“治理之问”。接诉即办改革是一种“治理之问”的实践探索,旨在通过回应市民诉求、促进问题解决、及时反馈和“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来实现让人民生活幸福,这是寻找初心使命的治理之道。本书按照界面治理分析框架的逻辑,对接诉即办改革进行内部和外部治理分析:内部治理分析强调聚焦接诉即办改革的运行模式展开研究,外部治理分析强调讨论接诉即办改革与横向和纵向治理界面之间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