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重庆大学助教培训体系为蓝本, 既从授课教师的视角讨论如何带领助教, 更从助教自身的视角, 选取如何合理规划时间、如何辅助教师、如何批改作业、如何为学生答疑、如何有效沟通、如何走向卓越等话题展开讨论, 紧密贴合实际所需, 办法务实有效, 案例形象生动, 风格简洁干练, 一定程度上填补国内出版物在助教领域的空白。
本书通过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高校辅导员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进程,聚焦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取得的成绩与困境,研究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讨影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与实践路径。本书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置身于教师专业化的范畴之内,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开展研究,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统一,推进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创新,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的可持
本书是一本研究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专业书籍,主要研究高校管理类课程的设置情况、教学现状、教学改革策略、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书中提出了实践导向教学模式、教育国际化元素的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入、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提高等教学改革策略,以及对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的具体建议。此外,书中还探讨了高校管理类课程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概念,为高校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书是新文科·新工科·新设计背景下的跨学科、多层次、综合型的国际化课程教学实践教材,充分梳理和总结国际教师联合工作坊的课程背景与目标、教学组织、教学过程、作品展示与点评等方面的创新教学经验及实际运作方法。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设计学相关专业开展国际化课程教学的教材及辅助资料,也可供对设计学及主题式设计工作坊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在受疫情严重干扰的几年中,在线学习成为各大中学校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效地降低了疫情的负面影响,也必将长期影响今后学校的教学方式。本书基于三所高校混合课程中学生的在线学习行为数据,对于当前研究领域中亟待讨论的问题,如收集哪些在线学习数据、如何处理和转换学生在线学习数据等问题如何界定统一的指导原则;混合课程学习成绩预测模型如何构建及其准确性如何保障;已构建的混合课程学生成绩预测模型的通用性限制条件等,进行了全面探讨,并进一步提出混合课程学习成绩预测模型的跨课程迁移应用条件。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政课教学法也需要不断创新。对话式教学法旨在改变传统讲授法的单一、单向、经验式弊端,协同发挥师生的主体性作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在润物无声中实现知识的入脑入心化行,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实现全面发展,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本书围绕高校思政课对话式教学法的核心要义、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实践路径展开,上求对话之理,下索实践之策,寻求课堂创生灵动,激发学生内在力量,改变思政教学面貌,打造新时代高校思政“金课”。为了避免理论抽象之弊,本书提供
本书作者主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 海外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理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两个专题,以及面向外国留学生的中国概况(英文)课程。在教学课程中注重中国话语与西方理论的对话,积极促进中外学生的合作研究,引导学生在国际比较中坚定中国制度自信,积极参与国企大讲堂公开课活动,重视对中国国有企业的讲授和宣传,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是从国际比较的视角 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对自由资本主义的问题和弊端进行批判,揭露新自由主义在发展中国家导致的后果,在比较中揭示中国
本书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进行字面意义理解的基础上,结合逻辑思考和新时代背景,初步界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概念,并通过与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等相关概念的比较来进一步全面深刻理解其本质内涵与特征。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涵义出发,科学编制调查问卷并组织实施调查,对各个层次高校的逾千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第一手的资料中系统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结合对思政课获得感生成机制的研究,动态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
本书共十章,介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大学生教育理论创新研究、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借鉴意义等。
内容简介本书系统梳理了现代高校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源起与发展。全面论述了我国高校三大职能的发展现状,并与国际科技发达国家的代表性高校进行对比分析。从投入产出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研究了高校发展绩效的测度及相关问题。本书聚焦高等教育职能与发展绩效的整体性研究,旨在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高校的发展特征,为我国高校更好地履行职能和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提出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