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小城都有几个“家喻户晓”的美人。八十年代后期,“我”故乡有三个出名的美人: 何丽、丽娜、红霞。她们生而美丽,却并未因此获得命运的偏爱;她们给小城带来了美的启蒙与青春怀想,也招致人们的好奇窥探、流言蜚语。三十年岁月年华,美人们在时代巨变和命运倾轧中,看起来柔弱无力随波逐流,却坚持生活并极力寻求自己的幸福,落定为地方的另一种历史。 《美人》是作家张惠雯旅居海外十余年的故土回望之作,以中国北方小城美人的传奇人生、系列故事,折射自二十世纪末中国社会转型以来的历史巨变,追溯一代中国女性的独特成长历程及
《我看见的世界》既是李飞飞的个人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人工智能发展史。
在这本书里,李飞飞回忆了自己从底层移民成长为顶尖科学家的非凡经历。她度过了困顿艰辛的青少年时代,但对科学的热爱引领她不断突破自我,追寻人生的的北极星,最终得以进入科学的殿堂。
而当她和家人在努力和生活抗争时,恰逢现代人工智能开始不断取得突破。她亲身经历了这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并通过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开启了新一波的人工智能浪潮,取得了不朽的成就。在这本书里,她将带
作为全国Top 1的华仁医院神经外科,自建科起从未有女医生入职。极难且累,堪称医学人眼里的女性禁区。 但,苏归晓早已认定,就算这里是一片荒漠,她也要扎下根来! 从众人眼中的“陪跑者”到全院有名的“铁娘子”,苏归晓没想到,她拿到的依旧是“祭天剧本”——被导师发配去做高难度的AI影像判读课题。所有人都认为她是炮灰,是导师野心的牺牲品。 偏偏项目的主导人是叶和安,她年少时的同桌。 他拿到了华仁医大唯一的录取名额,却弃医从商,苏归晓对此耿耿于怀。她不喜欢“纸上谈兵”的科研,希望随时都能站上手术台
本书首先通过纵向历时对比,总结当代内战小说的总体特征及发展趋势。进而,将重点探讨当代南北战争小说如何将整体上对传统现实主义叙事模式的继承和局部的具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形式创新有效对接,探讨不同融合方式的艺术效果和对主题、情感表达的作用。本书将围绕与战争相关的三大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第一个核心问题是对于战争的当代历史认知,即怎样调和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实现对于南北战争的历史重塑。第二个核心问题是与战争相关的社会问题。本书还将延伸至小说之外的社会关切,探讨小说家如何通过重写南北战争影射当下美国
本论集以挖掘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知识为宗旨,研究内容包括早期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早期诗歌作者的真伪问题、六朝文人对前代诗歌艺术的借鉴传承、北朝乐府歌诗的创作与表演、唐代名人散文编集与版本流传、明清时期诗歌与戏曲的发展流变等。论集中的文章立足于当下的研究成果,注重在对基本文献进行整理与考据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也注重对前人研究成果重新进行思考与总结,兼重学术性与可读性。本论集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些文学艺术、典籍文献、文化名人、哲人思想及相关领域的传统文化知识,并为相关研究者带来一定的启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欧阳修的日常生活与文学创作研究》,项目编号18FZW008。 北宋文学大家欧阳修的日常生活极具艺术情趣,同时不乏世俗气息和学者风范,与其文学创作互相交织融会,是北宋士大夫生活的典型缩影。但因研究惯性的忽视,其日常生活的探讨考察相较其政治生活、学术研究等方面一直颇为欠缺。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日常生活为切入点,以欧阳修的日常生活与文学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致力于挖掘欧阳修日常生活与文学创作二者相依共生的关系,梳理归纳出欧阳修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爱好、自我命名、身体状况、性格特征、物
本书通过梳理英国莎士比亚戏剧改编、校勘和出版史,勾勒出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莎士比亚批评史的发展脉络,探究德莱顿、蒲柏与约翰逊等批评家莎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在此基础之上,探究在这一历史时期莎士比亚身份和形象的发展变化。首先,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莎士比亚研究经历了奠基期、跃升期与完善期三个阶段。其次,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以寓教于乐、自然法则和普遍人性论为基本原则,形成了以德莱顿的莎士比亚人物性格论、蒲柏的莎士比亚戏剧结构论和约翰逊的悲喜场景杂糅体论为核心的批评体系。最后,在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莎士比亚的身
本书论证的内在层次包括神秘文化背景、神秘文化的美学价值分析、神秘文化在艺术中的表现、神秘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思想和美学观念等几个层面。书稿纵向勾勒了先秦两汉时期神秘诗学的嬗变历程,指出中国古代的神秘文化从史前时期开始,到商代发展到一个高峰,到周代开始被质疑,到战国和秦朝时期遭到重创,形成了神秘文化发展的第一个低谷。西汉时期,为了统治的需要重构儒家文化的神秘依据。到东汉谶纬神学阶段,神秘文化发展到又一个高峰,但也出现了明显的“构建”痕迹和禁锢思想的作用。之后张衡、王充、王符等人对神秘文化展开
本书集中反映了近年来柳青研究的前沿收获。收录了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老、中、青三代学者围绕柳青作品的文学史地位、思想意义、政治意涵等展开的崭新讨论。很多论文对《创业史》《种谷记》《铜墙铁壁》等柳青代表作采取历史、文学、社会、思想的交叉视角展开了细致、深入的解读,重新阐发其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作为最富盛名的人民文学作家,柳青创造性地摸索属于自己的深入生活的方法,打磨出有着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柳青道路”的追踪、剖析有助于我们体认从“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转换过程中,作家主体的成长
柏拉图眼中的“缪斯”,薄伽丘将她誉为“高贵的灵魂“与”卓越的诗人”,萨福是欧美文学传统的源头,西方抒情诗的鼻祖。 萨福的诗作自然洒脱,对爱欲与惆怅从不掩饰、从不刻意雕琢,这种风格让萨福具有强烈的现代性,即便跨越千年,今天仍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萨福存世的作品主要是残篇,此版本以空格展示出这些残缺的部分,尽可能还原诗篇的原貌,让读者一窥萨福不可替代的魅力。本诗集收录了211首萨福的诗,是国内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萨福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