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文学榜由《收获》文学杂志社创办于2016年,迄今已连续举办八届,希望重建一种艺术的追求,一种审美的立场。
本书是收获文学榜2023年获奖中短篇小说合辑,含短篇小说十篇(按名次顺序依次为:索南才让、牛健哲、赵挺、双雪涛、穆萨、周于旸、阮夕清、邓一光、别鸣、东西),中篇小说九篇(按名次顺序依次为:韩松落、须一瓜、龚万莹、糖匪、杨方、黎紫书、北村、计文君、王啸峰)。力图以此十余篇关键之作,将年度最值得品读、最值得关注的原创中短篇作品呈现在公众面前,体现当下文学创作的实绩与探索。
范迁《十面埋伏》
霍家世代居住在浙江西浔古镇的一座宅院之中,祖辈原是看破时局、回乡避乱的一代军阀,后代却各有天赋与志向,在20世纪最动荡的半个世纪里,个人无可避免地被时代洪流所裹挟。他们有的奉献理想,轰轰烈烈地救国救民;有的只想在个人小天地中自成桃花源;有的身不由己地被命运拨弄于股掌上,尝尽世间冷暖辛酸;有的却在风云变化中翻云覆雨……
周宏翔《当燃》
程斐然、钟盼扬、方晓棠、刘女士等两代女
本书是东君的短篇小说集,讲述了十个隐没于烟火日常的故事,呈现了一座南方老城的前世今生。供奉着三官爷的老宅檐下,烧香的老人说起了这家旧主人的故事;北大街老巷的尽头是秋鹿家,在每一个男孩的记忆中,秋鹿总是跟某个夏日联系在一起;老城区唯一的书店“陶庵”有三位老先生时常光顾,说起“陶庵三老”,陶庵的常客都能讲上几个掌故……摆腥气摊的老人、唱鼓词的先生、旧城改造指挥部的公务员、不相信宿命的中学物理老师……远远近近的杂谈声隐伏在街头巷尾,聚拢无因,飘散无着。
《迷恋记》是一册外国文学阅读随笔,48篇文章,论及王尔德、阿赫玛托娃、纳博科夫、博尔赫斯、本雅明、卡尔维诺等经典作家。随笔从1991年延续至2021年,三十年的时间跨度,清晰呈现张新颖不求甚解却仍然长期迷恋的私人阅读史。这是一本读者之书,感应的是那些给了这个读者滋养的作者之书。
新版新增十篇。张新颖连缀起一个个奇妙的阅读瞬间,我们不仅能够跟随他的脚步走进经典,领悟他如何从这些经典中汲取营养,更能够和他一起且读且行,感知这位阅读者的生命本身,在与经典的相遇与会意中,逐渐成熟与开
《打牌》中写了这一群人——赌人生命运者所经历的,才是真正的豪赌。作者要写的便是这些把人生中所有重大抉择称之为“赌博”的人。小说中的曹峰面对两份“感情”:和同学的妻子长期保持的地下情,以及和新认识的女孩珍妮的“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这是两条交叉的线索。他试图做出自己的选择,然而选择还没有做出已经丧命。所有游戏都有其规则,“感情”这件事更是如此。
"《单读37》以纪实作品为主体,另有部分诗歌和随笔。这些作品以敏锐的问题意识、扎实的田野调查,关注和记录了与AI谈恋爱的女性、繁育藏獒的群体和牧区兽医的生活,将边缘的、未被看见的故事带入了我们的视线。通过对人与动物、自然和人工智能关系的探讨,他们恰恰切中了对何为居于现代性之中的“人”的追问。廖伟棠、王璞、春树和徐振宇的诗歌是一种文学的“在场”,他们散居在世界各地,以中文书写背负了不同文化脉络的自我的当下心绪。唐克扬和欧宁的随笔,分别对北京和永宁这两座城市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们通过
《晦庵书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藏书家题跋一类的文体,中国古书加写的题跋一般不长,大都是含有专业知识的随笔或杂记。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若生命终会结束,何不好好认识死亡?”本书作者安娜·阿兰特斯是一名临终关怀医生,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出发点,真实回忆与记录了其在缓和疗护病房里的所见与省思:面对死亡,人们永远来不及准备好,但透过正视死亡,生命将绽放更丰富的面向。作者曾陪伴无数病患走过生命尾声、面对病苦与死亡,也从中体悟到了医学院无法教导的生命课题,她认为病人需要更多同理与倾听,并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主观点——“死去的那天是最值得活的”,呼吁人们在珍爱生命的同时,也要深刻地认识死亡,更加呵护身边生病、衰老的群体。<
《目标在寻找它的神枪手》是作者沉积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和生命思考的结晶,是一本思想类片段体著作,对年轻人的人生道路和自我世界的建构具有深刻的唤醒意义。本书通过对知识的吸收、人际关系的建立、社会生活的处理,通过对写作、诗歌、语言、世界的理解,启示了一个人在当下的生活中,如何去建构一个具有独立性、丰盈的内在世界。每一个片段都在隐约地引导着阅读者走向宽大和深邃的生命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