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云乡被誉为继周作人之后中国传统博物学第一人。本书收录他畅谈草木虫鱼的文章40余篇,一方面上承中国博物学传统而为草木虫鱼立传,另一方面重点揭示草木虫鱼所蕴含的精神与情趣。尤其善于以第三者的角度,赋予笔下的草木虫鱼独特的生命气质,引领读者进入人性人情的世界。
《丢掉一个黑夜》是著名作家子川(本名张荣彩)的最新散文集。在这本书中,子川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探索了黑夜的象征意义与人生哲理。他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了一个个失去黑夜、寻找光明的瞬间,展现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希望。书中不仅有对自然之美的描绘,更有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反思。子川的文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深刻。这本书是对所有寻求心灵慰藉和人生智慧的人的推荐之作。
一个简陋的、濒临消失的老交通茶馆,一个陷入艺术困境二十多年仍执着地寻求突破的川美教授,在重庆九龙坡黄桷坪的街上心有灵犀地不期而遇:从此,交通茶馆和教授陈安健携手前行。伴随着时光流逝,破旧的老茶馆终于涅槃成今天的网红打卡地,寻求艺术突破的陈安健也收获了大量鲜花和掌声。茶客和游客们自天南海北循迹而来,只为满足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结,只为延续心中的一个旧梦,只为感受一下传统文化的熏陶,只为欣赏一下新旧碰撞下生出的彩虹。当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与大雅之堂上的艺术融合后,会产生什么呢?陈安健用他的新交通茶馆作
本书以《科幻世界》杂志与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阐明《科幻世界》杂志与科幻文学二者之间的关系,观察文化、媒介、科技等外界因素对科幻文学创作的影响;另一方面,以《科幻世界》杂志为载体,研究当代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力图较为完整地展示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历史。本书将《科幻世界》诞生以来的中国科幻文学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并总结每一阶段的科幻文学特点和专题介绍本阶段的代表性人物。本书既可以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课程的读本,又可以作为科幻文学的入门作品。
林安生祖上三代人身上都有着几样共同特征:胆子小,身体棒,力气出众。到了林安生这一辈,因为母亲是聋哑人,又加上一宗一不善言谈。
林安生的爷爷曾留下一句话:前人再苦,苦不过给后人当累赘。我不用你们给我养老,你们以后不用管我,把孩子带大成人,别让咱家断了后就行。
林安生成年后离开父母独自谋生,靠着家传游走为生的锔匠手艺维持生计,但战乱年代行业日渐没落,方圆百里养不活两个锔匠。为了活下去,他奔波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其间遇到了各色人物,体验到了别样的人生。
《十四朝文学要略》是刘永济先生于1928年在沈阳东北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时的讲义。该书是一部体例、结构和见地均有特色的中国上中古文学史专著,主要梳理了自上古时代至隋朝的文学发展,共三卷二十余万字,辅以充分的材料说明,对中国文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卷首叙论乃当初编写时为全书而设,并非专指十四朝。凡行文中遇有疑难或需解释之处,皆以小字详加注明,征引赅博。《十四朝文学要略》(上古至隋)因编至隋代而罢手,故用此名。
中国古典词学以词话、词选、词籍序跋、论词诗词、论词书札为主要文献载体,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进而衍生出不同的词学群体、词学流派和词学思潮,出主入奴,聚讼纷纭。本书以“严整之科学方法”和“客观的精神”对词这一文学体裁进行了全新的审视。全书分为上、下二编。上编论词之本体,即从文体角度介绍词的起源、调名、小令与长调、断句、平仄、发音、换头煞尾、慢近引犯、暗韵、衬音、宫调等;下编论词之技术,即从创作角度介绍词的写作技巧。本书扬弃并发展了王国维、梁启超的文学思想,开始自觉以一种科学的精神、客观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赋学专著。其内容详古而略今,论辞赋之源流,品评名家名作,兼考证辨析。《纲要》分十五章。首章总论辞赋的渊源与分类;以下十四章分论先秦、西汉、东汉、魏晋、六朝、唐宋辞赋,提纲挈领,分析简明。陈去病是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他一生潜心诗文与乡邦文献,除了潜心研究诗学以外,对辞赋的由衷热爱也让他走上了大家之路。本书关于辞赋的论述虽然不及全面的赋文学发展史,但正如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一样,该书观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集中凝练阐述了辞赋发展的过程和文学特点。
《诗言志辨》为朱自清先生诗论专著。爬梳上至春秋战国时的“诗言志”说,下至汉代的“诗教”说,从“比兴”到“正变”,贯穿四条诗论发展的历史。着重从理据角度阐明了“诗言志”的中国诗学传统。朱自清在书中引用大量诗篇及诗论原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字清隽,论证缜密,公认为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之作。《诗言志辩》是对“诗言志”这一概念流变的梳理。全书行文平稳妥帖,不矜才使气,无惊世奇谈,但每每从小处见大气象,从波澜不惊中得到精凿不移的真知创见。运用史的方法细致严谨地展现了”诗言志”内涵和外延的变迁,将
本书聚焦于种种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与技术——有神话里的,也有现实中的。作者阿德里安娜·梅厄透过2500多年前的希腊神话,析出了“生命技艺”(通过工艺创造生命)的概念,而后以此为线索,沿着“神话叙事的庞大河网及其所有支流”探寻摸索,足迹遍布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埃及乃至古代中国。在这些收集而来的精彩故事中,人造生命、自动机器、模拟生命、人工智能和人类增强技术等现代概念屡屡出现,仿佛是穿越回古代世界的未来来客,在引人入胜的同时又发人深省——因为探讨这些“生命技艺”所带来的伦理问题也是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