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分类体系与转学制度是高等教育分类发展、转型发展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前提。本书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出发,对我国高校分类发展和分类管理的经验得失进行全面分析;探讨我国高校分类的学理基础和现实基础,按照“学术型-应用型”分类维度,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准,构建普通本科院校分类体系。同时,较全面地介绍了美国高校的转学制度、转学模式和转学政策案例。本书旨在促进我国普通高校分类发展,助推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探讨打破不同类型高校协同创新制度壁垒的实现路径,为学术型高校本科人才培养
本书为青少年生殖健康及艾滋病预防培训手册,主要内容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认识同伴教育、主持同伴教育、同伴教育主持人、管理同伴教育,从同伴教育的理论基础讲起,结合同伴教育在社会发展领域的应用经验,制定出了针对青少年开展生殖健康领域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有针对性的对同伴教育主持人提出支持和建议,并促进各青少年团体高效的进行同伴教育工作。
抗战期间,六十余所大专院校先后西迁重庆,奠定了战时首都重庆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心,也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布局。而国立中央大学又是迁渝院校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一所,它不仅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最高学府,也是抗战时期国内规模最大、系科最全的大学。1937 年底,西迁重庆的中央大学复课,在极其艰辛的条件下,迅速发展为招生人数最多、系科设置最齐全的高等学府,开始了它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的另一段辉煌。中央大学在重庆的九年期间是其发展史上最为辉煌和最值得纪念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给
本书以应用型院校(包括应用型本科、职业技术本科、高职高专)专业集群实践探索为研究对象,以院校研究为研究范式,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基于专业集群理论体系,从院校实践探索层面,系统阐述了专业集群的建设体系架构、谋篇布局探索、规划设计探索、内涵建设探索、“四新”建设探索、机制创新探索、成效评价探索等内容,并从院校研究的视角进行了评析。本专著注重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相呼应,研究和回应了应用型院校在推进专业集群的实践探索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构建了基于顶层设
《清华大学新时代一流大学建设探索与实践(第一辑)》总结清华大学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经验,梳理总结清华大学新时代以来在立德树人、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管理与服务保障、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的重点工作、亮点工作并编撰为案例,供全校师生学习,供高等教育工作者和上级部门参考。全书包含九个部分:第一部分 教育教学;第二部分 学生思政工作;第三部分 队伍建设;第四部分 科研创新;第五部分 社会服务;第六部分 制度与文化建设;第七部分 国际交流合作;第八部分 管理与保障;第九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交汇,对我国传统行业的发展战略产生重大影响;行业特色高校在引领行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形势下,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发展路径,实现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成为新的挑战。本书以行业特色高校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逻辑起点,融合管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运用聚类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扎根理论法和案例研究法等研究制约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挑战,提出推
本书为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年度报告,为连续性出版,每两年一本,2019年该书转入我社出版。 《“四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紧密结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从多方位、多视角探究探讨了“四史”教育融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融入内容、融入方法、融入举措等重大问题。该书对帮助读者系统了解和掌握“四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大学文化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应对西方文化冲击和构筑国家文化安全屏障中处在前沿位置。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和文化生产的重要阵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高校的文化安全面临着巨大挑战。本书作者立足长期的高校工作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化安全的论述为指导,从西方文化霸权、网络文化、宗教渗透、思政课主渠道、师德师风、大学生心理健康、环境文化、对外交流、文化创新等方面……
本书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分析和阐述;从现有理论文章入手,采用文献梳理的视角,对课程思政理念的形成、课程思政的理论依据进行适度归纳,力图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学科德育以及显性与隐性的关系,阐释课程思政的当代价值意蕴,并对课程思政的特点难点以及新时代课程思政发展和建设的重大意义进行分析,最终提出课程思政与经管相关专业课结合的实施路径,选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进行实证教学探讨,尝试提出课程思政的综合实施与深化推进方案。
顾晓英,上海大学教授。作为全国高校思政课领航校,思政课如何发挥思政课在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上海大学探索出了全新模式:教师告别单兵作战,“项链模式”力促跨学科联袂授课;量身定做课程,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结合为青年打好中国底色,逐梦新时代。本书收集了2022年全国主流媒体有关上海大学“课程思政”的报道文章,是新时代上海高等教育界改革创新的一份难得的史料。对各高校如何上好思政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