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 大学是知识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 知识属性决定了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对知识领域的自由、自主探索和不断创新, 社会属性决定了大学要用知识及其所体现的人类德性来培养健全的人格, 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大学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大学不仅传播知识、探索未知领域, 而且通过知识教育培育学生德性。大学教育也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 而是一个以知识为媒介的精神互动过程。知识教育的过程, 不仅是完成知识传递的过程, 而且是一个育人的过程。课程思政建设是大学实现知识教育、价值塑造、德性培育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主阵地,后者以高校专职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为主,组织凝聚各类教育者,主要利用课堂外时间开展日常性、生活化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在实践中,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设计、组织形式、教育管理方面各有侧重,价值实现的模式和质量呈现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学生,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育人的效果。质量评价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是协调反馈的重要机制,
本书从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红色基因的内涵解读着手,厘定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精神教育的内涵,并阐述了相关理论基础;梳理了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着重强调了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精神教育的重大意义等。
“双一流”是国家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高等教育重大战略举措,“双一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坚持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因此“双一流”建设的关注点是高水平的优势学科,无可避免会相对忽略数量众多的普通学科及其学生的发展。尽管“双一流”建设并不必然导致对普通学科的忽略,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在执行过程中的理念偏差和实施举措等问题,这也是本书所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书以北京市为例,以“双一流”高校中普通学科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学校支持感、认同感及其组织公民行为
本书系统梳理和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改革和发展历程,针对当前高校技术转移面临的专业人员缺乏、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供需对接不畅、融资渠道偏少等现实困境,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释了推进高校技术转移市场化运行的必然趋势,并分别从高校技术转移机构运行、激励机制设计、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职务科技成果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对市场化改革的政策探索和实践进展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一些规律和特点,提出了推进高校技术转移市场化运行的一些探讨性建议。
本书秉持寻求“高校自治与高校法治的平衡”“高校人事自主权与高校教师职业保障权的平衡”“高校教师职务‘评’与‘聘’的平衡”之研究旨趣与目标,对高校教师职务评聘权这一研究主题,从基本概念的分析到具体内涵的明晰,从法律性质的厘定到运行规则的厘清,从基础理论的建构到主要制度的反思,展开系统性的探讨。 简言之,高校教师职务评聘权的合法性依据是国家机构授权,正当性基础则是学术自治。高校教师职务评聘权可拆分为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与高校教师岗位聘任权两大面向;亦可划分为高校教师职务评聘条件设定权、
本书内容脱胎于果壳网“果壳问答”栏目的“高考应该怎么选专业,各专业学习的内容?”这一问题,精选了八百余条答案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深度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做了大量补充,力求做到覆盖所有常见专业。300位多个专业的师兄师姐现身说法,从日常生活的吐槽到潜移默化的精神升华以及毕业后的去向,全面呈现最真实的大学专业,让你的未来不再迷茫,报考志愿更加心中有数。不玩虚的,只告诉你大实话。
本书从分析大学法人制度入手,通过探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解构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比较中外大学校长权力配置的异同,汲取世界经验;通过分析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校长与相关利益主体存在的行政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党内法规关系等,提出了分权、民主监督、权利救济等制约与保障校长法律地位的策略与措施。
本书共设置七章:第一章作为本书的基础和前提,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与理论、研究的技术路线。第二章是高校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内容涵盖行政管理的内涵与组织、高校行政管理的基本原理、高校行政管理的设计原则、高校行政管理的结构模式;第三章论述高校行政管理和执行力研究,内容涉及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决策架构、影响因素、提升路径及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评价。第四、五章以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创新为依据,探讨高校行政管理决策面的改革创新、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层面的改革创新。第六章阐述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流程
本书基于新时代高校教师发展的现状和教师的需求,从高校教师发展问题的提出与现状分析出发,系统描述了高校教师发展的研究方法与原则、主要取向以及影响高校教师发展的因素和发展途径。重点阐述了高校教师发展的理论基础、发展基本理念以及发展的内容、规划。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了新时代高校教师发展与教育研究、发展与校本培训、反思性教学、自主发展以及发展共同体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