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1939—1949年新县制在四川的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县制改革了解新县制如何开始,为追溯源流,也兼及论述晚清及北洋政府时期的县制发展演变。从新县制前后的基层政权变化观察基层行政权力如何运行;通过县级以下基层公务人员的构成、选拔、考核、被控等实践,从点上观察个体与个案在基层社会因新县制推行所产生的变化及受到的影响;通过基层社会中以“保”和“甲”作为“户”(家庭)之上的微单元,在新县制施行前后重新编组保甲后形成的对基层社会的影响;以及基层社会救济与抚恤体现出新县制前后基层社会在国
本书为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宋代基层文官通考》系列著作之一种,采用辞典体例编纂,以人物为线索,汇集成书。卷首对本书所考订县丞设置、沿革、执掌、作用等内容进行简单介绍,使读者对相关职官有较为清晰认识。《目录》以宋朝每一皇帝为一卷,最多为十八卷,时间不确定者附后。以年号系时,将各朝代任职县丞依次排列。所有列入通考的职官人物,每人都撰有小传,包括姓名、字号、籍贯、生卒年、初授官、历任官,尤详于所任基层文官任上事迹。文末附上所引文献出处,以求客观、准确。每书末列《索引》,对本书中所列全部职官人物
党的二十大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精选了若干名家的文章,从“特
本书通过中西方文化比较的方式,结合作者临床观察、实践和思考,探索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家庭治疗的交汇点,深入分析了中国文化对于中国家庭的影响,提出了不少原创性的概念,比如中国家庭的“鸡蛋型结构”、中国家庭的“回归性扩大”阶段、留守家庭的“代理户主”现象、青少年家庭的“选择性自主”现象、中国文化下个体化“W”形的发展模型等。
当前,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特别是数字经济对不同群体在就业方面的影响和冲击。本书聚焦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实践对女性就业的影响,以数字经济赋能女性高质量就业的动力机制与协同路径为目标,展示数字经济发展为女性在就业带来的机遇,讨论数字经济下女性就业面临的挑战,提出支持女性平等参与数字经济、保障妇女权益、完善生育政策配套支持措施等的政策建议,以推动释放我国数字性别红利,保障女性更平等、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促进女性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
本书从士大夫群体结党和交游活动入手,考察汉晋时期的政治史。汉晋士大夫通过结党和交游联合起来,与外戚、宦官和执政者合作或斗争。结党、交游是士大夫谋取利益和表达志尚的重要方式,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本书试图在家族因素之外,探寻其他解读汉晋政治史的视角,希望能对学界研究汉晋历史有所帮助。
就业是民生之本,有效解决劳务移民所面临的就业难问题、提升其就业稳定性,既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亟待阐释的理论问题。
话语体系建设是当代中国理论建设、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维护文化安全、捍卫文化主权的重要方略,是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与话语体系建设同向共进,中国话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认同度稳步提升,话语体系建设取得切实进展。要准确把握中国话语的体系构建和对外传播的研究,需要从研究逻辑、研究路径、研究坐标等方面梳理出研究框架。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源头、意识形态为要义、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脉络作为研究的理论逻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次三中全会,是研究中国改革问题的旗帜。本书充分利用史料文献,全面系统梳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基本经过、主要任务和作用影响等,深入浅出地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重大变化,阐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
本书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的发展,对年轻一代人的人格品质及精神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新时代道德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建议,即道德教育要培育具有健全的公共品格及公共精神、能够担当国家和社会公共使命的公共人。这凸显了新时代德育发展的新诉求。为此,当下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的德育变革与创新,需要回归于公共立场的思维,促进公共生活的建构及公共品格的养成,加强课程教学的公共性内涵提升,增强学校组织制度的公共性支持,以及积极回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从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