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概论》结合幼儿师范学生特点,采用原理阐述和案例评析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在理解幼儿园课程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领悟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的规律和方法,从而具备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能力。
《幼儿园课程概论》共分五章,分别论述幼儿园课程概述、幼儿园课程的编制、幼儿园课程中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西方当代早期教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幼儿园课程方案及课程改革方向。
第一章 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定义
二、课程的类型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概述
一、幼儿园课程的概念
二、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三、幼儿园课程的要素
四、幼儿园课程的基础
五、幼儿园课程的结构化程度
第二章 幼儿园课程的编制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编制模式
一、目标模式
二、过程模式
三、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实际过程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目标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内涵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取向及其表述
三、课程的各种目标取向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互补
四、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来源与依据
五、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体系与层次结构
六、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表述
第三节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概念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和类型
三、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
四、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
第四节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
一、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取向
二、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途径
三、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因素
第五节幼儿园课程的评价
一、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作用
二、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基本要素
三、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取向
四、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模式
五、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过程
六、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原则
第三章 幼儿园课程中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第一节 幼儿园学科(领域)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幼儿园学科(领域)教育活动的含义
二、幼儿园学科(领域)教育活动的组织与设计
三、幼儿园学科(领域)教育活动的案例呈现
四、幼儿园学科(领域)教育活动的教育价值和局限性
第二节 幼儿园单元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一、幼儿园单元主题教育活动的含义
二、幼儿园单元主题教育活动的组织和设计
三、幼儿园单元主题教育活动的案例呈现
四、幼儿园单元主题教育活动的教育价值和局限性
第三节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含义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三、活动区的规划与创设
四、教师在活动区活动中的作用
五、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案例呈现
六、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和局限性
第四章 西方当代早期教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 西方著名的幼儿园课程方案
一、BankStreet早期儿童教育方案
二、蒙台梭利课程
三、High/Scope课程
四、ProjectApproach(方案教学)课程
五、瑞吉欧教育体系
第二节 西方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向
一、未来对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挑战
二、西方国家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向
第五章 我国幼儿园课程方案及课程改革动向
第一节 我国著名的幼儿园课程方案
一、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
二、张雪门的“行为课程”
第二节 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向
一、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有争议的问题
二、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幼儿园课程概论》:
(二)活动区规则的制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活动区当中幼儿有自主的权利,可以自由活动。但是这种自由活动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以遵守纪律为前提。
活动区的标志或记号,是幼儿自主选择的前提,对于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伴随标志的产生,规则也相应形成。只有大家都遵守活动区规则,活动才能有序地进行。在活动区中,区域活动面积有限,如果每个幼儿都争着进入某一区域来玩,就会造成混乱。教师要事先根据区域活动面积,制定好相应活动区规则和人区人数,这样幼儿可以通过进出卡来到区域活动。
区域规则的制定,一般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影响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规则,如出于对活动的安全、卫生、秩序等问题的考虑所指定的规则,需要教师在活动前明确提出。例如在图书区要保持安静;不能在玩沙区、玩水区打闹等。
2.以解决区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为线索,师幼共同讨论制定的规则。例如在某区域活动结束之后,小朋友随便乱放材料,导致区域环境凌乱无序,教师针对这一问题,组织幼儿讨论,共同商定规则。
3.-些争执的“问题”规则,幼儿自行商定规则。例如,有的区域备受欢迎,幼儿都争着去,可是容纳幼儿的数量是有限的,幼儿之间会出现争吵等现象,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抛给幼儿,让幼儿一起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制定相应的规则。
(三)活动区的时间安排一般而言,经常被设计和运用的活动区有十余种,如果每一种活动区都展示在幼儿面前,幼儿可能为了同时想去几个区而东奔西跑、兴奋不已却一事无成。因此,教师可以轮流安排活动区。
活动区的数量要与幼儿人数匹配。人数为30-35位幼儿的班级最好提供5-7个活动区,在同一区域内可以提供数量相同的材料,例如几个洋娃娃、几盒积木等。
(四)展示区的运用展示区是指在每个活动区的一角,通过搁板、展示板、吊物架等成列幼儿的作品、尚未完成的需要暂时保留的物件或新材料。
(五)活动区和主题的结合有些幼儿园有专门的主题活动室,但是大部分幼儿园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将主题活动与区域环境创设相结合。例如:幼儿在开展“爱”主题时,教师在图书区投放了《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爸爸》《我妈妈》等绘本供幼儿阅读。
(六)活动区材料的投放1.材料的内涵和价值材料是幼儿活动的物质基础,幼儿在不断地、主动地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信息,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因此,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在瑞吉欧的教育体系中,强调儿童个体的参与性,强调儿童自己动手操作,这与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中“知识的产生有赖于儿童对材料的探索、操作和摆弄”是一致的。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主要是借助材料进行学习的。材料作为幼儿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幼儿的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提供的材料不同,对幼儿的教育价值也不同。
2.活动区材料的投放
活动区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提供有安全性、卫生性、趣味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多功能性的材料。每一个区角都应该有醒目的标志,架上的玩具和放置的玩具也应有对应的标志,使幼儿知道哪些材料应该陈放在哪里,即使为了一时的需要从一个区到另一个活动区拿了东西,用完以后也能很方便地放回原处。
(1)材料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可见,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在一日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投放的材料,也必须保证其安全性和卫生性。教育者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投放材料时,应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材料。
处于小班阶段的幼儿,安全意识非常薄弱。幼儿通常喜欢用自己的五官去感受周围的事物,如果教育者投放的材料体积较小,小班的幼儿就有可能把材料塞人鼻孔、耳朵、嘴巴等器官内,对幼儿的安全就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教育者在小班的区域活动里投放的材料应避免一些弹珠、纽扣、小豆等小颗粒的物品。在中、大班,幼儿对这类的安全意识有所提高。教育者就可以投放一些不会危害到幼儿的半成品或废旧物品等。
由于很多区域的活动材料是通过家园配合收集而来的,有的可能存在一些威胁幼儿健康的物质,为了能给幼儿的活动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教育者必须在这些材料投放以前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同时,区域活动中的材料还要做到定期清洁,避免细菌等有害物质滋生,进而避免为幼儿造成不必要的卫生安全隐患。
(2)材料的趣味性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幼儿在区域中的学习活动受其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容易被丰富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因此,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要根据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发展水平和兴趣所在进行活动材料投放,尽可能做到有的放矢。
(3)材料的层次性
层次性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依据材料内容的递进关系或是知识技能本身存在的顺序,将材料细化为不同层次,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够有兴趣地进行动手操作,深入探索,有效地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二是在每个幼儿自身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能随着幼儿的发展不断变化材料,实现幼儿自身最大限度的发展。
(4)材料的操作性
材料的操作性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
(5)材料的多功能性
幼儿园应选择和提供一定数量的具多功能性的材料,使幼儿不止用某一种方式作用于它们,以激励幼儿的创造性活动。水、沙、积木等材料都有许多种用途和玩法,这一类材料在幼儿园环境中不可缺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