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稿以唐朝的开创者高祖李渊和继承者太宗李世民为中心,以李氏家世、太原起兵、一统全国、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宫廷生活、民族政策、文化成就等内容为框架,系统地阐述了唐武德、贞观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思想、社会生活等内容。书中将唐高祖李渊的历史地位抬升,以此凸显出李渊在建唐过程中发挥的突出作用以及在武德年间为唐朝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这些正是此书的价值及意义所在,为研究唐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
本书为作者用10年时间打磨而成,以《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为蓝本,结合近年来的最新史学研究,用通俗流畅的文字讲述唐朝三百年历史,共八卷。第三卷为《日月星辰》,讲述从唐高宗李治从登基到去世、武则天摄政这一段历史。 高宗在位达34年,为唐朝诸帝中第二长者。文治方面,他识人认人,唐朝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武功方面,击灭东西突厥,唐朝版图在他的时代里达到最大。但是由于高宗性格柔弱、身体较差,他的朝政前期受舅舅长孙无忌把持,后期受妻子武则天把持,使得他本人在历史上的存在感,长期被父亲李世民
绍兴二十一年初冬,临安,宋高宗带秦桧等人去清河郡王张俊家吃了一顿饭。八百年后,杭城烟火繁华,御街遗址犹存,翻开这本书,我们一起自凤凰山皇城出发,沿御街,过朝天门,去清河坊张俊家,参加皇帝的饭局。
本书是日本著名的中国史学者编写的丛书《中国文明的历史》中的第七册,由成吉思汗的诞生开始讲起,介绍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再到蒙古帝国征服欧亚大陆的整个过程。之后主要讲述了蒙古帝国向元朝的转变、元朝的兴亡,以及其经济、社会 和外交情况等,其中对忽必烈两次 东征日本有较详细介绍。
本书从普及中国文化出发,叙述从先秦到新文化运动各历史时期文化现象、特征及其发展状况,追溯中国文化源流,解答诸多文化难题,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同为中国文化发展源头,为什么黄河流域独占优势、名声更大等,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大众读者对中国文化史的了解需求。
毛泽东主席曾将冯友兰和冯天瑜两位先生一起评论。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出版以来,已发行数百万册;现在推出冯天瑜《中国文化简史》,为读者提供一部中国文化普及的代表作。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而弥新。本书立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以专门史的体例、新时代的理论、大手笔的文字,从地理背景、经济土壤、社会结构等方面分析中国文化的生成机制,深层次揭示中国一万年文化的特质,使读者达到对中国文化融会贯通的理解和全景式把握。本书全景展现中国文化的星光闪耀之时,勾勒出中国文化辉煌灿烂的恢弘历
作者是近年声名鹊起的青年文史研究者,所撰文字多以近现代学人、作家的生平行迹、交游及其著述为主题,发微索隐,探寻真相,言人之所未言,行文亦简洁流畅,很受赞誉。书稿收录了《龙榆生删改<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的隐情》、《周肇祥退谷得失记》、《掌故家张次溪晚年侧影》、《<叔子诗稿>二三事》、《陈垣赠瞿兑之的<大同武州山石窟寺>》、《来燕榭的那部<藏书纪事诗>》等文字,是作者的第一部书。
本书立足于中国文化多样的复合传统和当代实践的基础之上,对民族文学学术史进行梳理,并总结其研究范式的更迭,讨论民族性的嬗变,进而确立民族文学研究方法、立场和观念的中国话语: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共同体意识。全书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总结和命题提炼,第二部分为文学史梳理及专题讨论,第三部分为族别文学现象与个案的具体研究,集中于揭示多样性的民族文学表述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核心观点推进并丰富了由“文学共和”所衍生出来的族群性、地方性与集体性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协商共识,为讲述完整、全面
本书采用新闻式叙事手法围绕1949年110月共和国孕育的关键时期,细致摹绘新中国从萌芽到成形、诞生的伟大历程。本书叙述上注重理实结合,小中见大,既有宏观的理论高度,又注重微观的细节呈现史料性和故事性兼备,是一部生动的党史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