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宏观经济角度为读者解读当前经济形式背后国内外的深层次原因,指出国民经济三大部门、国有企业、地方政府、民营企业、居民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上而下的修复对策。从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开始,扩大中央财政支出,稳定地方杠杆,为微观主体的资产负债表修复赢得时间,并最终扩大其投资和消费需求。书中提出,重塑中国经济增长战略的核心对策,就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发挥政府宏观政策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国民经济三大部门资产负债表扭曲的纠正和修复。
到底是什么在阻止人们做好事?决策究竟受制于哪些因素?扩而大之,为什么世界会变充满痛苦、折磨和谎言,我们如何建造一个亲社会环境,建设更美好的社会?…… 在这些问题的带动下,作者开始寻找根源。 自私与善良作为在我们内心相互较量,它既会平衡成本与收益,会追求良好的社会形象,也会受制于情绪和情感做出不同决策,甚至在同伴行为或者群体责任扩散的情况下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作者对人类的决策需求做出细致剖析,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性的弱点、局限,更深入地理解人们为什么采取或拒绝亲社会行动,
我们为什么需要商业生态系统?本土企业如何有效地构建商业生态系统?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无论企业、行业或国家,都需要从一个更加复杂、动态和宽泛的商业系统出发进行整体考虑,这便是商业生态系统的视角,而良好的商业生态又可以实现多方共赢,于是这本书应运而生。
作者及其团队在多年一线调研及实践的基础上,特别归纳总结出一套商业生态构建方法论,从理论分析、方法论解析、案例研究、落地实践及未来展望等多个层次展开,系统解答了什么是商业生态系统,如何培育商业生态系统等问题,并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升级新阶段,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新与质,把握其理论内涵与实践外延?新质生产力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有哪些关联?政策及金融服务又该如何支撑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本书收录了林毅夫、黄奇帆、郑永年、刘世锦、黄益平、姚洋等国内一线学者、专家对中国经济的观察与思考,结合外部形势及内部特征,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与内涵,从战略支撑、产业支撑、金融支撑、基础支撑、目标引领等角度,对新质生产力这一
本辑主要围绕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协调选稿,着重分析在全球经济增速下滑的当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自的发力点以及如何相互配合的问题。另外,稿件还从老龄化社会的养老挑战、公共治理以及制度组织等角度,讨论了当下经济面临的结构性改变。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考希克·巴苏的“经济学家行与思”一文,将他所到之处的经济发展和人文风情融于经济学家的思考,可以一窥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为学者做国际比较提供思路。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打造经济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能和构筑竞争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 本书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教授基于多年研究成果,从系统论视角,以要素结构功能为基本分析框架,围绕科技创新、新型工业化、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型生产关系、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等关键议题,深度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路径,为读者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机遇提供重要参考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活,经济才能活;金融稳,经济才能稳。
我们该如何准确理解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迈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从金融与中国式现代化、优化金融服务、深化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风险、扩大金融开放、培育金融文化、建设金融强国和坚持党的领导这八个方面,全方位深入解读了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内涵和实践路径,帮助读者全面准确理解金融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
本书综述了技术效率测度方法和空间随机前沿模型的发展脉络,发现已有文献对内生性空间权重的关注相对不足。借鉴空间计量经济学前沿文献的做法,本书使用控制函数方法刻画空间权重矩阵的内生性,在不同估计框架下给出了模型参数的三种估计量,并用理论分析与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讨论了这些估计量的大样本性质和小样本性质,最后将所提出理论方法应用于中国城市级面板数据,可以更为准确地测度我国各城市的技术效率水平并把握它们之间的空间溢出模式。
该书基于开放合作视角分析资源型地区经济难题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破解开放难题关键是要加强对外联系,并构建基于合作视角的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路径,同时,利用中国省域层面、城市层面的截面、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对我国资源型区域的开放度与经济发展关系、资源型区域的对外合作进行实证检验。2017年9月国务院出台42号文件《关于支持山西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山西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与京津冀开展区域经济合作,融入京津冀协同国家战略,重点对山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展案例研究。
本书聚焦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促进数字经济中的新兴产业和经过数字化改造的传统产业向低碳化转型,既保留数字经济的数据驱动、技术驱动和创新驱动特征,又在温室气体排放、生态系统维持和循环减量方面明显减少对环境的压力,从而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可借鉴的分析框架,能够将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保持生态环境稳定等全社会共同目标整合在一起,能够加深关于当前我国城市环境治理问题的理论解释,为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低碳、绿色、高效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