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三个方面梳理和分析了1945到2010年英国经济政策的三次调整。在经济理论方面,二战后英国先后经历了从马歇尔经济学到凯恩斯主义;从凯恩斯主义到新右派;从新右派到第三条道路经济学的三次转变。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二战后英国先后经历了从自由放任政策到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从需求管理到撒切尔政府的供应侧改革,再从供应侧改革到新工党的第三条道路改革。二战后英国实力虽已相对衰落,但在世界形势发展的转折关头,英国政府的经济政策调整总能领世界变革之先,从而使英国经济的
宋代文史研究中,党争主题颇受关注。有关北宋党争的研究成果多以传世史著与传世诗文集为参考文献,较少石刻文献的运用。本书在党争视域大背景之下,从多学科、多视角对石刻文献的生成、流传、影响做过程性的、全方位的综合研究。以此观照石刻文献,力图拓广、掘深石刻文献与党争的相关研究。同时,由此反观北宋中晚期党争,对这一影响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政治活动行为做更全面的认知。
本书立足于近代以来劳工的相关报道、调查、记录及各大企业档案资料,剖析近代劳工抚恤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由传统社会家庭抚恤向近代社会保障转型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对西方制度的模仿与借鉴,也有对传统方式的沿袭与调适,更有生存压力下劳工的声诉和抗争。政府、社会、企业、资本家、劳工等不同力量在此过程中进行了诸多博弈和妥协,加之中国近代战事频仍、经济困窘、社会凋敝使得转型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反复。但是中国近代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呈现出由劳工自保到企业抚恤再到社会保障的历史逻辑,劳工抚恤揭示了由救急性抚恤
金朝封爵制度既有对唐宋制度的继承,也有对辽朝爵制的部分因袭,同时有所发展和创新。书稿详细梳理金代封爵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的过程,厘清制度的源流及演变,细致考察了金代汉制封爵的等级,准确划分国号王爵类型,深入考察国号王爵和郡王封爵演变的过程,对金代五等爵的爵称爵序与封号作了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挖掘剖析封爵制度操作的具体环节与运行过程,分析其运行模式及相关管理措施,阐明封爵制度与其他政治制度的关系,解读其在官僚政治和政权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并分析其在社会秩序运转过程中的利弊得失。
自唐至五代,尚书省始终是国家承认的“天下政本”。但“天下政本”的含义却在行政体制转型过程中,经历了从宰相机构到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再到国家名义上最高行政机构(保有一定的政令权)的转变。其中每一阶段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尚书省“天下政本”含义的转变,即尚书省与宰相(宰相机构)权力、职能、地位和作用的交替变换,是唐、五代时期行政体制转型的实质内容,亦是中央官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这种转变,中央其他行政机构、职官系统性质亦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职掌趋于模糊。反之又对尚书省在国家政务运
《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23)》与往年的结构一样,由总报告、重要会议、政治合作、安全合作、经济合作、人文合作、上合与世界七大部分组成,共有19篇文章,此外附录有2022年上海合作组织大事记。2022年初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的特别军事行动是影响欧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事件。随着乌克兰危机不断发酵,俄罗斯与美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对抗全面升级,并出现尖锐化、长期化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上海合作组织作为当今世界上覆盖地域最广、涉及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国际组织,肩负着稳定地区和平与发展的艰巨任务。
《国际关系通识》邀请你一起探讨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 国家之间如何相处? 国际关系遵循哪些原则? 国家实力决定一切? 大国在国际关系中有哪些作用? 弱小国家何以生存? 对外政策是国家的理性选择吗? 外交是不是越强硬越好? 国际法有用吗? 如何看待联合国的作用? 全球化为何会出现逆转? 全球治理的前景何在? …… 国际关系看似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实际上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在写作本书之际,百年前国际关系学科创建时的根本问题——人类的和平与安全,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探究国际关系就等于探求人
1776年,托马斯·潘恩《常识》的出版极大地影响了英国与其北美殖民地之间斗争的走向。时至今日,常识在西方国家仍然是一种强大的政治理念。然而,常识的信仰从何而来,其民粹主义逻辑如何塑造了西方民主政治制度?这些问题的答案并非不言自明。 美国历史学家索菲娅·罗森菲尔德以流畅的文笔,对跨大西洋启蒙运动和革命时代进行了新的阐述。从17—18世纪的伦敦、阿伯丁、阿姆斯特丹,到试图建立一个常识共和国的费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黎,再到对常识哲学不断讨论与利用的柯尼斯堡和纽约,她的叙述跨越两个大陆和多个世纪,对常
随着国际关系现实的变化加剧、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体系制度化改变,国际体系表现出无政府性和制度性的双重特征,国际关系现实越发表现为冲突—合作复合形态。国际秩序显现变迁之势,而国际关系理论却逐渐式微,甚至被认为“理论已逝”。本书尝试对国际关系两大主流理性流派(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进行理论合成,解释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形态的权力逻辑和制度逻辑融合起来,构建现实制度主义的新理论,以探究国际关系现实的新变化,尤其是国际关系的冲突—合作复合形态和国际秩序变迁。本书对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而言,具有重
本书全面考察了城市外交的主要趋势和特点。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城市外交发展的全球政治背景;第二部分从国际主义和比较主义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外交的主要特征;第三部分以国家系统的角度反思了综合方式下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