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19世纪英国社会主义思潮是现代资本主义批判史上的两大支柱,本书主要探讨了两者的关系。前者在其思想的起源、传播和发展上与后者存在密切的联系,其中既有扬弃,又有转折中的反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后,马克思与19世纪英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关系发生了重要转折:马克思从批判继承以欧文主义、李嘉图式社会主义和1848年前宪章派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英国社会主义思潮逐渐转变为对它的反哺,并直接促成了1848年后宪章派社会主义的短暂复兴以及19世纪80年代英国社会主义崛起过程中“海德门式反哺”的出现和
本书为学术专著,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8BZZ101)研究成果。 书稿以“社区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测评”作为研究主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概念与内涵上进行研究切入,在文献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对“社区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测评”的内涵特质作了四个方面的阐释,立足“中国场景”、突出“理论自信”、唱响“中国话语”,凝练出五个方面的价值指引,着眼于研究内容的学科交叉性,吸纳融合政治学的协同治理理论、公共管理学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工商管理学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本专著聚焦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困境儿童服务活动,以南京市江宁区汤山“益乐家园”服务中心孵化与培育的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困境儿童服务项目为例,以无委托代理理论分析框架为依据,围绕政府购买困境儿童服务的无委托代理关系、需求的表达与购买服务的提出、政府购买的目标与行动策略、承接社会组织的资源与行动策略等问题,通过参与困境儿童服务项目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探讨我国当前“多元治理”格局下困境儿童保护工作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希望通过本专著的研究为我国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工作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本书大体分为民事、行政、刑事三大部分,具体而言,包括人身损害赔偿、未成年人保护、医疗纠纷、道路交通事故、婚姻家庭、劳动人事、物权、债权、知识产权、行政诉讼、刑事犯罪、法律小常识12块内容,精选常见案例近300余个,基本囊括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根据近两年颁布实施的《民法典》等法律文件为依据,将内容生动、发人深省的真实案件和抽象的法律规定融为一体,以案说法,是非分明,易懂易记。本书可使广大公民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更有用的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对预防事故发生、化解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浦东新区组织史资料》(1992年12月至2009年8月)》是浦东新区设立以来的第一部组织史资料。根据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关于编纂<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组织史资料(1987-2010>的通知》精神,坚持求实存真的原则,认真贯彻“广征、核准、精编、严审”的编纂方针,全面反映浦东新区1992-2009年18年间地方党组织、政权、政协、军事、人民团体等系统和区管重点企业单位的组织机构沿革和领导人名录。全书按照“系统分编、纵横结合”的原则编排,采用文字叙述,
本书是一部研究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的学术专著。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打通了科研成果的转化通道,将原来由单位独享职务科技成果专利权变革为发明人与单位共有专利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首先从法哲学、法经济学、知识产权法体系解释方面,论证了改革具有深刻的法理基础;其次,从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四川的试点成效方面,论证了改革具有实践的正当性;再次,通过介绍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为促进国家财政资助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所实行的相关制度,为我国进一步完善改革制度
本书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发展与社会风险控制研究中心2022年针对“社会治理创新”这一主题开展理论探讨后形成的理论成果。本书展现出了研究中心围绕“社会发展”“应急治理”“乡村治理”以及“社会治理”四大研究板块中的重点领域或重大问题的发展动态开展的对策性、前瞻性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力求通过图书的出版发挥研究中心在“社会治理体系完善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领域的决策和政策咨询作用,以对社会治理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乃至国家治理水平。本书主要针对于
本书以数字治理为研究背景,试图从不同视角对“电子参与及其创新”进行系统剖析,以期在中国语境下为“电子参与”概念、理论及模式的本土化发展做出贡献。首先,在梳理我国中央及地方层面数字治理政策及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数字改革中的公民参与现状进行剖析。其次,通过对“公民参与”进行政治及哲学层面的探究,重新界定“电子参与”的概念,对相关要素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层把握。继而,从系统、流程、模式、评估几大层面深刻阐释了数字治理时代电子参与的创新因素及创新路径。最后,研究指向城市数字治理中电子参与的前
本书为法律研究类著作。法治是社会进步之标志,法律是治国理政之重器。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纷繁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攻坚克难,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历史担当,强力推进中国法治建设,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发展,僵尸企业处置、破产重整与清算等业务也已进入快速发展、换挡提速的关键阶段,破产法理论与实务研究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聚焦知识产权运营与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跨区域协同、专利密集型产业发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与产业协同、实验室体系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转型中的作用等视角,明确以知识产权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路径,总结国内外典型模式经验,通过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评估基础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