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文学史是中国古代文学通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书上起刘宋,下迄隋代,共分为27章,对南北朝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及各体文学演变进行了细致描绘和深入分析,材料丰富翔实,叙述准确充分,力图科学地、全面地评价作家、作品,从而阐明各种文学现象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继承和发展关系。本书两位作者曹道衡、沈玉成先生,均是这个领域的著名专家,著述丰厚,蜚声海内外。
《解味红楼:曹雪芹的旧梦与悲歌》是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张庆善先生最新的从多个角度评说《红楼梦》的学术随笔集。书中围绕几个一些《红楼梦》相关争议话题和主题进行解读,如曹雪芹是不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家世和《红楼梦》的关系,又如《红楼梦》中的人物刻画、情节设置、艺术手法等,每个主题以数篇文章进行解读。并对一些《红楼梦》研究中悬而未决的难题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如人物结局走向、续书问题等,提出合理的推测与猜想。本书作者为《红楼梦》研究著名专家,以大家手笔撰写小品文章,相对于高头讲章或繁琐考证,
《唐宋词声律史》我国的韵文学发展至唐宋词,其声律形态已达登峰造极的地步,既有稳定的模式,又有复杂的变化,远非前代诗歌可比。实在是绚丽多姿,蔚为大观。
本书努力打通文学、语言学、音乐学的研究,从乐体文体及二者结合的角度进行论述,立体考察唐宋词作为音乐文学的发生发展历史。在乐体方面,主要从清商乐、法曲、胡部燕乐、宋代宫廷鼓吹乐、大晟乐等与唐宋词乐间的联系及影响作历时性的论述,侧重音乐文献史料的挖掘梳理;在词乐配合方面,主要以日存舞谱《掌中要录》为例,从曲调、舞曲结构、句拍等方面作
本书主人公周义勤因父亲意外去世,自此承担起一家之主的责任。为减轻母亲的生活压力以及帮助弟弟妹妹完成学业,1925年,十三岁的他离家出走,开始靠做学徒补鞋、打铁艰难求生,历尽艰难困苦,最终创业成功,在上海租界开了属于自己的染洗店,小说最后以1956年周义勤响应国家号召去建设大西北结尾。其中还穿插了在中共地下党员三哥浩杰的带领下,周义勤弟弟妹妹投身革命的故事,以及周义勤与夏辉等人的友谊等。
本书向读者揭开了芯片职场的特殊面纱,并借助不同角色,向读者全面介绍了泛芯片行业产业链,包括芯片研发、生产、测试、销售、应用等诸多细分领域,让读者可以更具体、更形象化地了解芯片行业以及芯片行业的从业者。
本书通过用诗词的形式和语言,对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地域地理、山川特色、城市景观、文化名胜、人文历史等作了展现与描写。对重要城市、特色名胜作了重点描述。在书的第二部分对有特色的名胜古迹、景区景观、时节景色、著名建筑等用诗词语句作了细致且有韵味的描写与渲染。为增强其可观性、欣赏性,对重点场景在诗篇中加了彩色图片插图。本书可作为爱好诗词、喜欢旅游的朋友们提供简练上口的观光诗文,同时为爱好地理自然、人文历史的青少年及学生提供具有诗意的参考读本。
北阳北运河边的一片荒芜的小丛林中,追梦少年李晓星在此画地为牢,冬三九、夏三伏地修练着京剧艺术的四功五法。然而,命运多舛的他受人非议、抵毁,遭到排斥、攻击,身受折磨,甚至命悬一线,但他始终不改初衷,勇于接受戏里戏外的挑战,终于战胜厄运,把其甩在身后,朝着艺术殿堂奋力跋涉……《戏道》在无情揭示戏班里令人咋舌的行规戒律、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同时,又将梨园中的男男女女,因戏而生情,又因戏而结怨的情感纠葛和悲欢离合描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华民族,是勇于探索的民族。本书是古代诗人行走中国的山水图,也是中华文明开拓前行的路线图。让我们从《诗经》《楚辞》出发,踏上行旅之路。游名都古城、三山五岳,看边塞大漠、乡村田园。山川为纸,雨雪作墨,国人足迹所致,中华文明之花次第开放。
本书从贾平凹的文本世界出发,细读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白夜》《极花》《带灯》等,解读其文学镜像叙事中的丰富意象,探究其意象世界深刻的现实意义、历史意义、象征意义、隐喻意义以及由此形成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从而揭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精神追求、文化追求和艺术追求。
本书利用首都图书馆所藏《云起阁诗集》孤本,对其整理点校,主要运用本校、理校等方法,考补缺漏,辨正讹误。此番工作将有助于弥补关中来氏别集之缺憾,更可据以展开深入研究。书后附录部分列入来氏家族明清主要成员文学成就情况、著述及存佚情况、史志所见来鉴生平资料、时人赠酬作品等,可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来鉴及来氏家族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