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散文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许多核心的美学范畴,这些范畴是现当代散文区隔于中国古典散文的核心特征,也是其现代性的主要体现。本书中的美学范畴是指中国现当代散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带有本质性、具有核心地位的基本理论概念,贯穿在现当代散文创作史、理论史、批评史、学科史等各个层面,是现当代散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与重要内容,是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书以中国现当代散文美学范畴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本真”“言志”“载道”“情趣”“闲适”“诗性”等美学范畴的发生机制及其历史流变,探讨它们在现当
20世纪70年代,六位女性从八千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 NASA 招募的一批女性宇航员——她们是第一位和第二位登上太空的美国女航天员萨莉·赖德和朱迪思·雷斯尼克,首位完成太空漫步的女性宇航员凯西·沙利文,第一个上太空的母亲安娜·费舍尔,停留太空最长时间纪录保持者香农·露西德,以及玛格丽特·“瑞亚”·塞登。科学记者洛伦·格鲁什用三年时间进行采访和资料收集,写下了她们互相竞争、激励成长、一起冲破性别和科学疆界的故事,记录了她们如何通过 NASA 的拓展计划、严格的测试和训练、性别歧视突出重围,以及
本书为围绕律师展开的长篇小说,李不言和江山从司法学校毕业一起回到家乡小城,两人都想做法官,结果江山去了法院,李不言成为了律师……小说以写实主义手法,讲述小城律师李不言二十年律师执业历程和情感经历,以简洁明快轻松有趣的笔调,展示形形色色不同性质的案件和与案件关联的不同阶层的人,通过李不言的成长和对律师职业的思考,从一个切面折射出中国当代律师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小说对小城律师的生活近乎原生态的刻画,使作品具有真实的力量,塑造出李不言这一可信的律师形象。
《岛屿的肖像》一书为我社“新坐标书系”之林森卷,收入了海南作家林森创作的小说5篇、随笔2篇,评论文章7篇,创作谈4篇,访谈与作品年表各1篇,以期从写作者、文学评论和访谈等角度展示林森的岛屿文学世界及写作理念。林森生于海南,长于海南,自创作伊始,作品便就有着不同于内陆作家的文化内核,其对海南渔村生活的书写让他成为国内极有辨识度的作家。林森的创作极富生活烟火气,可读性强,能给当代读者带来海洋的湿润与气息。
埃德娜理应是幸福的。作为上流社会的阔太太,她只需要相夫教子,款待宾客,就可以维持一种镶着金边的生活。对丈夫,她偶尔也觉得爱他,而他也待她不错。可总有什么令她闷闷不乐。直到那个夏天,他们一家去格蓝岛度假,她邂逅了那个改变她一生的人……那个夏天,她看待世界的眼光变了,一个崭新的声音在她体内苏醒。 1899年,《觉醒》初次在美国出版,引发轩然大波。小说背景设在19世纪末的新奥尔良和南路易斯安那州沿岸地带,故事以埃德娜为中心,记叙了她在19世纪末充满传统女性与母性价值观的社会环境下,努力应对
《团圆酒》收入中短篇小说6篇,是作者“新乡土写作”的新的呈现。《盗锅黑》发表于《上海文学》,《团圆酒》发表于《山花》,《温泉镇》发表于《西湖》,《广长舌》《冕》《空山灵雨》发表于《小说界》。六篇小说在隐隐指向这样一个“复祭”的主题:主人公们由都市重返记忆重重的正在消逝的故乡,以新的体验与劳作,有可能克服内心的伤痛,摆脱种种羁绊,由故乡重新出生,把握一种本真的生活,创生出新乡土吗?
本书是民国才女、已故著名诗词学家盛静霞先生的辑校、注释本。全书收录了李清照词现存全部作品,书末附有盛静霞诗词论文及李清照年表、交游图等。具体内容包括:点绛唇(寂寬深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
自从艾滋病传入最后一条阿尔卑斯山谷,书中的厂长只得享受和妻子格蒂的伦常之乐。格蒂想要逃脱丈夫的强迫性要求,她身为母亲不能正常地过她的生活;母爱和性欲互相抑制,在苦闷逃亡中她偶然结识大学生米夏埃尔,把真诚的爱献给他,这个她心中的青春偶像却极尽骗子之能事,诱惑并侮辱了她。作者具有超强大的语言力量,她善于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将当前事件神秘化。尤其独特的是,她所描述的性别形象具有将男性归于文化领域,女性归于自然领域的特征。通过这样的故事,去展现、揭示、探究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
本书讲述了淮河岸边普通人家三代生活的轨迹传奇。 奶奶在那个认定女人只能为丈夫孩子活,否则就天理难容的年代里,一辈子受宠,领时代之先,追求做自己。 姥姥五十年代离了婚,她像王宝钏一样苦熬着,拒绝温柔,施恩无数,也与人结怨翻脸无数。 母亲是进城女工,文化有限,但她爱学习,即使周围兵荒马乱,依然能够自洽。 父亲是小镇有志青年,出身底层,信仰奋斗,要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大、小舅姥爷仿佛熊大和熊二,老兄弟俩搭伙过日子,一个一生要强,一个笨拙善良。 闫红深情回望自己的家人,目光冷峻里带
这是一部研究诗学的专著,对诗的诗眼、空间、意象、意境、境界等诸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辨析颇具新见。本书对“诗的本质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见解,认为诗的本质是意境,并通过系统的论证强化了这一观点,又进一步将意境比作诗歌的基因,强调没有意境则无法构成真正的诗歌,从而对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作出了明确界定。这一理论贡献在理论探讨与实践应用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语言表达通俗易懂,论述生动有趣,是一部具有推荐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