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文本考察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确立一个个思想路标,在思想史境域中,辨清马克思思想的生成过程与根本超越之处。澄清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唯物史观境域,阐明二者共生共长、互为推进的内在关系,对于整体把握马克思思想的理论特质以及指导现实实践都有着重要意义。
自20世纪以来,生命教育逐渐成为各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本书研究了英、美、法、德、日、韩、新等国家及我国实施生命教育的思想渊源与社会背景、生命教育目标的厘定和内容的设计、生命教育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安排,并审慎提出一些启示和对策。本书既立足相关国家和地区生命教育体现出的民族性、阶段性、全面性、独特性,又注重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生命教育的反思与批评,更紧密结合我国国情、教情特点,理论与实践并重,借鉴与批判同行,力图在新的时代节点上,绘制生命教育的国际“画像”。
本书共分三部分:对人类学哲学本身的理论探索;人类学哲学与当代中国、当代世界;对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初步评介。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使命、双重理论视野与双重理论构建;马克思人类学哲学思想在时序中的深入发展;从人类学哲学视域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新理解;青年马克思的哲学立场及其开辟的“真正的哲学”等。
本书所探讨的意识自然化的新进路,是在吸取已有的各类物理主义和二元论的理论经验下,对意识“难解问题”作出的尝试性解释方案。一方面,本书通过梳理总结自然主义下的物理主义路径和二元论路径,指出两种传统路径在意识问题上所各自面临的困境;另一方面,本书着重阐释查尔默斯的“自然主义二元论”,论证分析其作为意识自然化新进路的可能性,并进一步探讨以“泛心论”为代表的理论嬗变,力图寻求突破意识难题、实现意识自然化的最佳方案。
克尔凯郭尔的生存—内心性的辩证法是一种反对黑格尔思辨意义上的存在论导向的关于个体的生存与内心性的辩证法,通过信仰之跳跃澄清了时间—现世与永恒的关系,凸显了生存个体在有限与无限、时间—现世与永恒之间的辩证张力并通过瞬间问题打开了个体生成的不确定性及哲学的未来向度。克尔凯郭尔借助认识论、道德论和生存分析方法指摘出理性和信仰的界限并发展出这一神—人差异基础上的辩证法。克尔凯郭尔致力于对传统辩证法的改造也可以视为他开始从哲学形而上学向宗教形而上学过渡的一个标志,生存—内心性的辩证法代表了他所构
作为本书论题的“马克思的哲学观”,指的是马克思对于哲学本身或“哲学一般”的态度、立场和观点,可以作为我们反思马克思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切入点。本书立足当代视野,全面考察了马克思的哲学观的思想史前提、逻辑进程、时代属性、基本内容、关键特征、其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以及理论回响和当代意义等问题,呈现出一幅关于马克思的哲学观的较为完整的理论图景,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看待哲学、如何发展哲学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感觉的共同体》以艺术和再现的危机作为考察的引子,进而描绘了法国理论在当代的变迁,从而引入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最著名的四位当代法国左翼美学家、哲学家的思想,他们分别是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让-吕克·南希和保罗·维利里奥。通过对他们四人的审美政治理论的研究发现,二十一世纪的法国理论正在后结构主义的理论立场上做新的修正,这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建立以感觉和共同体的融合的理论结构框架,而感觉在新的理论中又与事件、呈现以及独异性相关,与之相反共同体则与再现、共通感和复数化等问题密切相
生命教育是关于死亡的教育,更是关于如何“生”的教育。正所谓,未知生,焉知死。因为生命是趟单程旅行,谁都无法重新来过,没有修正的可能。 本书包含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孤独与联结、爱与性、自我成长与家族传承、选择与自由、挫折与韧性及丧失与焦虑等每个人都绕不开的人生议题。而我们日常很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它们,更遑论与人讨论。本书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可以跟随本书内容的铺陈,开启“感知生命”的探索。 本书适合大中学生、教师、家长、心理学爱好者及希望过好一生的人阅读。
为什么时间花得更少了,做成的事反而更多了? 为什么工作不那么拼了,取得的成果反而更显著了? 为什么没那么苛求自我了,自己却变得更加优秀了? 如今,我们正从“加法时代”走向“减法时代”。本书聚焦于工作、生活中关于“少”的科学,提供实现工作效率跃迁与生活节奏平衡的反直觉做法。 作者从拼命到病倒,再到学会做减法,经历了很长的心路历程。希望这些反直觉的做法,能帮你在新竞争趋势下,实现工作方式的改变,过上内松外紧、充盈富足的
本书是赵元任先生哈佛大学博士论文,原作用英语写成。连续统(continuum)一直是数学概念。1950年代之后,连续统概念开始逐渐引入哲学等学科领域。语言学中常用的连续统概念,理解为跟离散性相对的连续性(continuity)。赵元任先生把连续性概念从数学引入哲学、语言学领域,把连续性作为哲学方法论加以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分级概念、序列顺序、极限点、连续性中的一致性、连续中的差异等。本书是赵元任先生博士论文的首个中文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