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对纵向府际关系进行宪法学研究的成果。内容分为九部分,包括府际关系的宪法基础、纵向府际关系与国家结构、政府组织架构、职权纵向划分、府际财政关系、府际纵向监控、府际纵向合作、司法机关与纵向府际关系、纵向府际关系改革与法治建构。 本项目成果采用广义的视角研究纵向府际关系,与国内传统政治学基于政治学原理并主要以各级政府间行政关系等为研究重点有所不同,它侧重于对各国宪法和法律规范的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对与各级政府及其相关的立法、地域结构、组织、职权、司法、财政等问题
本书记录了我办理的一些案件。在这些案件中,我都是以百分之一百的努力,去争取百分之零点一的希望,竭尽全力为当事人争取**的结果。 这些案件记载了当事人的人生;也记载了我自己的经历;更记载了国家法治的发展和成长。 我是以写历史的心态来写这本书的,在写作的过程中,我重新面对那些曾为之殚精竭虑的法律问题,也和大家分享我的看法和办案体验。希望这些经历和体会,成为照亮大家继续前行的微光,也成为鞭策自己继续前行的动力。
话语研究有助于洞察话语背后的元叙事及话语意义的累积效应,探索不同行为体话语介入背后的利益诉求和秩序主张。在西方主流话语支配下,当代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秩序体现为以多边知识产权国际条约为核心,突出体现为维护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利益集团和权利人的利益,却排挤、忽略了公共利益的实现。本书基于话语视角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法律秩序展开研究,系统研究了话语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秩序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知识产权国际秩序变动背景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技术后发国家和知识产权大国的话语策略。
党司法鉴定法立法应以2017年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实施办法》和2019年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意见》为指导。我国目前形成的特殊司法鉴定体制,既有分散式立法已经不能解决司法鉴定活动中的突出问题,因此我国司法鉴定法立法制定应该立足国情,全面总结已有司法鉴定理论研究成果,梳理需要解决的司法鉴定实体和程序问题,结束之前的分散式立法模式,制定司法鉴定法应采取体系化的立法模式。司法鉴定立法体系化需要做好法法衔接工作,融通司法体制改革和诉讼法
黄志雄,湖南资兴人。现任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网络治理研究院院长、国际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参与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制定研究”和“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博弈的中国主张和话语权研究”首席专家。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7年);兼任外交部网络外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监察委员会特约监察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法学卷国际公法分支副主编、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法基本理论、网络空间国际法等。
本书以形式效力与实质效力这一对基本范畴,建构了反映和揭示行政行为效力之普遍性(一般性)的两质态论﹔以存续力、拘束力及强制力三个基本范畴,建构了反映和揭示行政行为效力之特殊性(个别性)的三效力说﹔在此基础上,以两质态论与三效力说的对立统一重构了行政行为的效力内容论。此外,本书对行政行为的效力本质及效力形态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本书系行政行为效力本质论、效力内容论及效力形态论三论一体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旨在为行政行为效力问题的解释和回答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
本书为张永健老师根据多年研习法经济学的经验,专门为法科学生撰写的一本讲述方法论的入门图书。该书通过二十讲的形式,从‘”何为法经济学”谈起,按照“入门”“进阶”的篇章安排,系统阐述了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对法教义学的作用和局限性也进行了阐述。本书用讲义的形式,力求内容生动,篇幅适中,并且加入了超过30则法经济分析小故事,以小喻大,由作者的学习历程,说明在学术路上攀登高峰的态度与方法,从而给读者带来轻松且立体的学习体验。
法律的形式一直是法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本书结合环境法特质提出形式理性分析要素与框架,包括目的形式正当性、原则规范性与规则确定性。形式理性要求法律目的上承宪法条款价值框架,下衔法律原则并对规则形成价值引导。在法律原则层面,形式理性要求环境法律原则须从学理走向规范,从政策原则走向法律原则。在法律规则层面,形式理性强调规则的确定性,包括法律概念精确性、规则结构完整性与规则内容确定性。
农民财产权是农民生产、生活动力的源泉,其保护程度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农民财产权是开放性的权利,也是体系性的权利。随着中国农村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财产权等新涌现的财产权与农民土地财产权共同构成农民财产权。本书基于“改革开放—制度变迁—农民财产权保护”的分析框架,将农民财产权作为一个整体,采用历史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等研究中国农民财产权的制度变迁与保护。
本书将主要选择2018-2021年度中国影响力税务司法审判案例作为研判对象,每个典型案例分析研究分为基本案情梳理、法律争议焦点、税法理论分析、主要对策建议、相关法条整理、延伸扩展阅读等。本书的主要内容涉及税务行政公益诉讼的适用条件、实质课税原则的适用范围、约定纳税义务的法律效力等。本书着重强调案例选题的代表性、新颖性,以及案例分析的实践性和学理性,希望通过实际问题的剖析过程,加深读者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