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阐释自贸区反洗钱监管背景和理论依据,结合区外洗钱威胁与区内反洗钱漏洞及影响评估相关风险,专题深入研究自贸区洗钱风险影响因素、设自贸区省市对外贸易与金融发展对洗钱规模的影响、自贸区反洗钱监管风险评价、自贸区反洗钱监管演化博弈、自贸区反洗钱资源优化配置、自贸区反洗钱监管机制设计等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为捍卫新时期总体国家安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行动指南。
本书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秩序统一提出, 从民事犯规制向行政犯治理转移, 既是刑事治理现代性的内在特征, 更是中国式刑事治理现代化的政治使命。而“前置法定性与刑事法定量相统一”“刑事立法扩张和刑事司法限缩相统一”“行民先理为原则与刑事先理为特殊相统一”的秉持, 既是对中国特色宪法价值秩序下的刑法与行民等前置部门法规范关系的坚守, 更是以规制行政犯为核心的现代犯罪治理机制。唯有“尊重刑法”并“超越刑法”, 进而回归“更加刑法”地重塑行刑衔接刑事规范体系, 再造合作诉讼刑事程序模式, 创
10位与你擦身而过的女性;
10个原告或被告席上的当事人;
10种她们勇敢挣脱的命运困境。
本书是律师刘任侠的真实案件辩护手记,记录了她九年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她们: 有个母亲,忍受一辈子家暴,却为了女儿杀掉她最怕的丈夫她问: 这样可以保护我最爱的人吗? 有个女儿,她逃离原生家庭,却收到家人全部死亡的消息她问: 这样的我值得被爱吗? 有个妻子,她为了配得上优秀的丈夫,执意对自己实施换脸手术她问: 这样
本书聚焦“媒介融合”和“媒介融合进程中的中国传媒法治”,系统梳理和分析了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的学术史、基于主流媒体视角的媒介融合史、我国针对媒介融合的政策史;系统论述了我国传媒法治的理念问题、意识问题、结构问题和自20世纪末以来的互联网内容立法的发展史;深入阐释了执政党的新闻传媒政策以及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规范、新媒体治理和表达权规制;具体解释了传媒法与文化法、信息法、娱乐法、网络法的关系。本书从文化角度揭示的我国传媒法治的塑形原因、对未来完善的思考,也是对文化法学研究的贡献。
本书从实践出发,以简单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知识产权冲突所导致的法律纠纷文本为研究对象,提炼出基于我国国情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稳定性受到破坏的四个方面的知识产权冲突原因,并以此为出发点,分别从冲突解决的微观契约机制、微观信任机制、中观网络化机制、宏观政策法规机制角度进行问题研究和机制设计,构造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自组织稳定性的判定指标体系,用于实践中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稳定性的判定及知识产权冲突管理机制建设,将理论用于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联盟知识产权冲突管理对策建议,以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
本书在全面介绍日本刑法理论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综合社会发展、文化传统等客观要素,对相关理论进行了评析,具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介绍并评析了日本近年的最新刑法改革,例如2016年新设部分缓刑制度、2017年改革性犯罪立法与增设共谋罪等,并留意判例的动向,例如肯定2022年“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共同实施职务侵占行为,对无身份者应根据侵占罪的法定刑确定追诉时效”的判例。第二,在比较日本刑法理论争议的同时,突出判例的立场变化,分析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第三,在介绍日本刑法理论现状之际,关注具体理论形成的背景
司法活动是官与民的共同实践,联结国家与社会,是对历史进行整体性观察很好的切入点。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民族肇建的大一统王朝,由于多元法律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元朝统治下的法律制度与前代相比产生了鲜明的特色,地方司法运作接续与变奏交杂。本书借鉴法律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分别从制度中的司法—实践中的司法—社会中的司法三个层面展开,探讨元代地方司法的制度变迁、实践状态和社会图景,力图对元代的司法运作与地方社会进行整体性理解。
●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时至今日,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公益司法保护“中国方案”,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在法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本书从中国审判倡导“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的理念出发, 结合当前强调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政策要求与实践现状, 提出“理由论证”的中国审判“前置命题”, 为探讨“中国审判为什么要说理”“中国审判如何说理”等命题提供来自法理学与法社会学的智识资源。本书在研究方法上采取了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思维, 不拘泥于各学科的研究范式或理论定见, 而是借助既有理论框架的叙述来缩短理论的试错过程, 并从中找到适当的分析支点来展开理论建构叙事, 使图书的内容既具有宏大叙事, 也有“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在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亦对传统的“财产”概念形成巨大冲击,由此带来法律适用方面的聚讼与难题。本书从财产概念的历史流变入手,对互联网背景下涌现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新型财产进行梳理和归纳,依次对电子资金、电子权利凭证、大数据财产和虚拟财产的财产性以及相关的刑法适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准确把握“财产”概念的时代内涵、正确处理涉新型财产犯罪案件提供理论助益与实践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