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对我国的考古发现做了系统的梳理,选择其中那些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焦点、热点以及对中国历史具有重大丰富、完善和改写意义的考古历史事件,从其发现过程、历史内涵、史学意义等方面,做了全面的介绍和说明。
本书为《新视角读“二十六史”》丛书之一种,作者在研读《史记》的基础上,站在新的立场和角度,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和曲折的情节讲述史记故事。对一些流传不够完整的故事,根据史料记载,增添了新的内容。书中一篇篇简明扼要的故事,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连贯、脉络清晰,能引导读者快速了解历史进程、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该书语言简练,通俗易懂,适合大众人群,特别是中学生。基本特点是:忠于原著,丰富史料;以史为鉴,启迪人生。作者撰写的每一篇历史故事,都有正史依据,非虚构,只是在语言和细节方面做些加工,以增强可读
《史记》研究·传记。这本书和对史记的篇章讲解、赏析不同,可以说是一部非典型的人物志。作者的兴趣是考察司马迁是怎样成为司马迁的,以及他写出的这部“六经之后惟此作也”的《史记》在历史上得到怎样的定位、认识和传播。作者写司马迁的家世、学习和漫游时代、仕宦之路、交友与忧愤,犹如写一部成长小说,在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中,考察司马迁的处境与应对,看看他怎样一步步成长为一个独特的自己。这个定位的视野拉得很广,历史、哲学、文学、政治学,征引广泛。
本书是一本文史方面的学术论文集,作者们从各自熟悉、擅长的研究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阐述,并整理了相关古籍和文献,对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见解深刻,立足江南文化和传统中国文化,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史不可或缺的学术著作。本辑内容包括对江南地区的进一步挖掘,从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论述了江南地区的发展。也有史料辑存和书评等内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在现代史学发展过程中,陈寅恪以个人独特的方法拓展了史学研究的疆域。特点有三:一、以象征性证据,包括典故、文本写作机制和不言自明的行为方式,推论和还原历史现场;二、强调“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重建古人面对各种情境时种种可能的做法以及表达的意向,“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三、根据自己对现实的真切感受,在历史中寻求历史的教训,赋予现实情感,“在史中求史识”。本书收入陈寅恪专著以外的主要史学论文和短文,可以领略陈寅恪瑰丽的历史想象力,一窥陈寅恪历史研究的“
皇太子制度是中国古代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一个政治制度。皇太子一名从秦朝始,至清朝康熙年间止,上下两千年间伴随着皇太子制度而生的皇太子们不计其数。其中,有如愿顺利登上皇位者,更有一批付出了沉重代价却依然无法得偿所愿的人,他们往往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这些候选者无法成为最终胜利者的原因有很多,从外界环境的动荡、朝臣间的制衡到家庭内部的兄弟相争、身为掌权者的父亲的猜忌……林林总总,让每一个想要即位的皇太子都需要小心谨
处在皇权中心的后妃们,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涉足政治,本书中这21位王的女人,在爱情与权力之间辗转腾挪,她们有的是权力的牺牲品,有的试图在权力之下追求真情,有的已然通过权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乃至改变了王朝的走向。史官们将后妃与政治的关系上升到影响王朝兴衰的高度,但在那背后,是多少身处权力与爱情夹缝中后妃的哀戚,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这些政争中的女性。
自古以来,世家大族似乎就是一个令人仰望的名词,世代公卿四世三公是一个可以被写在史书中名垂千史的荣耀。因此,凡是把持过权力的家族往往难免自私,想将其传之子孙后代,凡是有远见的政治人物无不约束家人、重视家风家教,进而培养出一代代有才能的后代。但在这样的传承过程中,有一个角色不可被忽视,即掌握着天下大权的皇帝。有着雄才大略的皇帝定然不能容忍一个会威胁到自身权力的豪门大族的存在,于是,在皇权强势之时便会削弱打压世家的力量;在皇权稀微之时便是世家把持朝政,乃至决定皇位更替、王朝走向之日。在这样的角逐
本书共分十一章,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从“和”字的起源开始,按照“和”字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所具有的特征以及典型历史事件进行论述,揭示出“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并且指出“和”在当下社会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本书共分十章,主要内容包括:栎树下的祭祀与欢乐;孔孟儒家的德性之乐;老庄道家的自然之乐;汉代的乐观人生态度;魏晋时代“乐”的演变;唐人的乐观豁达;宋代理学之乐的转型;晚明彰显自我之乐;清代对快乐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