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川北通江县基层新政权建设、基层干部培养的历史展开。除绪论和结语外,全书共分六章,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对通江县的县情与干部基础、南下干部接管、干部培养与教育等进行了研究。
本书为“新时代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丛书”中的一本书。面对各类公共突发事件, 如何实现各方协同合作, 共同防控、处置和应对, 是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书坚持以目标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 在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背景下, 从分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非协同现象”出发, 运用当前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前沿理论--协同治理理论, 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场景, 构建了价值-制度-行为-技术的理论分析框架。
新时代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发生了结构性转换,开始迈向新总体性治理。本书采用具体的总体性分析方法,从总体性研究视角出发,结合同时期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总体情况,将其置于中国特色的“政党”“国家”和“基层社会”关系中进行历时性和现时性考察,探讨新时代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总体性特色。这种新总体性治理本质是由“党建引领”“国家主导”,基层社会积极“协同”、共同参与,以此确保政党、国家和基层社会形成“同向聚合”,达到“同频共振”,实现“有效治理”的目的。
精准治理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方法论、实践论意义。本书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九龙街道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经验为个案,超越了以往仅把镇街域视作市县域社会治理研究的附属问题的做法,率先把镇街域社会治理作为研究对象。镇街域社会治理是精准治理方略的真正落脚点。镇街是国家治理研究的活化石,每个镇街都经历了承包制、单位制、项目制、科层制,以及网格制等的历史变革。网格制在基层社会治理变革中具有一种总体性意义,它是对承包制、单位制、科层制、项目制等的整合性超越。基层治理实践正在体现出“
合理划分当代中国地级及以上大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是提升城市公共治理有效性的重要方面。本书从“整体智治”,即“整体性治理”与“智慧治理”的视角出发,研究当代中国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划分及其供给问题,通过文本分析和实地考察,分析我国地级及以上大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划分的问题,探究其生成逻辑和运行机制,最终通过四个实践案例,探讨基于“整体智治”的大城市政府公共服务机制构建,并从行政理念、组织结构、体制机制和数字技术手段四个方面提出我国地级及以上大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划分的优化路径。本书从一
本书在总结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对人权的关系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作者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提出了以人的发展为导向的人权结构理论。该理论突破了自由主义人权理论的视域局限,将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协调发展作为目的性权利,将生存权作为实现人的发展的基础性权利,将参与权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性权利,将自主原则和自由权作为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主体性条件,将平等原则和平等权作为实现所有人自由全面协调发展的约束性条件。以人的发展为导向的人权结构理论可以更充分地解释中国人权
本书在梳理社会安全网理论、社会救助相关理论和福利组合理论等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回顾我国兜底社会安全网的建设和发展历程,分析了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成效和经验,指出了社会救助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短板,并在分析和借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社会救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质量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理念、目标与行动议案。
本书作者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的基础上,结合世界近代以来的民族现象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内容和方法作出阐释。本书认为,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构成,始终立足无产阶级革命和国际主义立场,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主要方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发展的源泉。本书既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研究专著,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本基础读物。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需要从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等方面着手。"数字社会”的研究国内尚不系统。本书拟从"数字信用”与"数字规则”两个全新的维度探究数字社会发展与治理。其中,"数字信用”既是数字社会构建的重要基石也是数字社会治理的"软规则”,"数字规则”更多从法律法规层面思考如何加快构建数字社会发展的"硬约束”,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适用于我国发展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治理体系,给出数字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提升未来我国在全球数字空间的竞争力。
本书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基本框架,通过专题摘编的形式,系统地发掘和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完整地理清和呈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并深入解读了经典作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蕴含和重要价值。可以作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者、研究者和工作者案头常备的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