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博士:如何构建更好的研究生教育》全面回顾了美国开展的多项研究生教育改革历程,不仅分析了这些改革失败的原因,而且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多措并举,构建更加完善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本书指出博士生培养可以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加以研究生为中心,更具社会活力。积极有效改革博士生培养体制不仅有利于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也有利于整个社会。 无论是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还是关注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公众,本书都会使他们受益匪浅。
对于一位开始硕士或博士学位历程的研究生而言,未来是在某个带有一定未知特性的学术领域中进行的,更复杂,更有不确定性。什么理念对成功完成学业是有帮助的?什么是读研过程中较关键的环节?研究生遇到烦恼和曲折如何应对?很多研究生生涯的过来者,在回顾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历程时会提到一些带有共性的重要理念。一些研究生导师在对研究生的辅导报告和开学讲座上也会提到一些带有共性的重要思想。对于这些思想理念,研究生新入学时了解与不了解,是会产生差别的。 作者自己曾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生,后来作为导师指导过数十
本书立足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和根本目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入手,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特征、基本理论、实现途径做了适度归纳,并对课程设计的概念、特点、模式和内容做了详细阐述,力图厘清“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间的内在关系,反映“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实践过程和当代价值。在此基础上,从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的视角,明确了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及方向。根据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研究经验,进一步详细阐述了课程思政融入公共管理类课程的优势、路径和方法,提供了多种类别的课程思政人文
本书是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全体教师在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下,通过对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而形成的优秀思政案例集,也是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果总结。案例分为8个主题,从多角度、多层次展现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在教学活动中有机融合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书中每一个案例都是专业教师通过多次教学实践精心打磨而成的,对案例所涉及的专业课程章节内容、思政元素的挖掘定位,以及二者融合的教学设计和相关特色均给出了详细的介绍。因此,本书案例对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有较高的参考
制度自信是在制度优势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主观认知,但是制度自信不会自发形成,必须借助一定的方式和资源来实现。将制度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制度自信的重要途径。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本书以制度自信教育为逻辑起点,以阐释制度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为切入点,在制度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证研究和制度自信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制度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方法路径,充分发挥制度自信教育在讲好坚定制度自信道理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近年来,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行思政课教师兼职班主任或副班主任、辅导员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助教、学生骨干领学思政课三项制度,打造课上课下联动课堂,探索出了一条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路径。本书是河北政法职业学院的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的相关经验与体会的论文集,本书所含论文,能反映该校教学一线的课程思政融合的探
本书以全国统一使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 (20 21年版) 为依据,在把提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精神和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力求在案例选取、内容编写与安排上,体现思想性与理论性相结合、教材知识与社会焦点相结合,实现理论学习、理论分析和理论运用的有机融合。全书共分六章: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继承优良传统队扬中国精神;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
全书分4章。第一章共有9篇教研论文,主要从微观层面,结合广东各地实际,重点探讨了粤北、佛山、肇庆等区域的本土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和路径。第二章共有9篇教研论文,主要从宏观层面,结合红色文化、百年党史、二十大精神等,探讨红色文化资源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第三章共有10篇教研论文,主要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食文化、耕读文化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途径。第四章共有9篇教研论文,主要探讨抗疫精神、劳动教育以及元宇宙等视域下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本书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背景和学科视域出发,以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的理论、实践和方法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探究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的本体性和时代性的基础上,深入把握其现实性和规律性,进而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的特点、内容和方法,建构了研究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的理论分析框架。这不仅有利于深化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而且有利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本书以网络信息传播的崛起为立论基点,探讨“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地位和功能、目标和原则以及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实际出发,对“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机制、队伍建设和改革途径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本书总体内容设置的目的是使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同时也能有效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希望本书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