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卷摘录了《天义》《东方杂志》两份刊物文章共38篇。《天义》为早期妇女刊物之一。创刊于1907年5月,半月刊,停刊于1908年1月。该刊以破坏固有之社会,实行人类之平等为宗旨,内容以提倡女界革命、争取妇女权利为主,同时宣传民主政治、经济发展等方面。该刊所刊发的《人类均力说》《无政府主义之平等观》《西汉社会主义学发达考》《欧洲无政府党宗旨汇录》《论俄国革命与虚无主义之区别》《未来社会生产之方法及手段》《社会主义史大纲》等文章,介绍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当时的一些社会先进思想;19
书稿主要整理汇编了19121914年间,在中国介绍、翻译、传播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期刊杂志等文献,包括:翻译著作《泰西民法志》(1912)、期刊《社会世界》(1912)、期刊《新世界》(1912)、期刊《社会》(1912)、著作《师复文存》(1914)中的多篇文章。全书通过对珍贵文献资料的整理,并由作者标点、断句,还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过程中的讨论、译介、阐释和普及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译介的历史和经过。
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体研究“重材料堆积,轻理论分析”“对理论的热点问题关注较多,而对基础理论研究关注较少”,这些不足导致了涉及学科发展的内涵等问题很少有人关注,不利于学科的长久发展。本书秉承的“元理论方法视域下”旨在研究方法层面实现创新和突破,增强元理论研究的方法自觉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研究的根本出路。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元理论方法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元理论研究以现有研究为基础,反思理论的基本前提、构成要素和论证结构,本书紧扣元理论研究的逻辑形式,本本书研究紧紧围绕“
《北京国际形象与对外文化传播》以短视频传播、冬奥会和北京城市形象为切入点,展开案例研究。主要围绕连续三届的“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从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等视角,阐述北京在国际形象塑造、对外传播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书中既有在华外国友人的他者之见,又有国内学者的反思和比较,对提升北京乃至我国国际形象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既可为北京城市形象传播、国际传播、对外文化传播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也适合政府、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传播、对外文化传播工作的从业者借鉴学习,同时,对于聚焦北京国际形象与对外文
本书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以政治认同为理论分析视角,使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政治认同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治认同保障国家安全的历史经验,为从政治认同维度实现新时代的国家安全提供了新思路和切实可行的建议。
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和应对气候、疾病、贸易、发展、恐怖主义等众多全球性议题中的角色日益重要。随着其重要性的抬升,国际组织也成为学界和政策界关心和关注的热点。关于国际组织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但从青年学子的视角去亲身观察、体验和思考国际组织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可谓凤毛麟角。《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北京大学青年学子的思考》的主旨即在于探讨不同的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所发挥的角色及其所面临的形形色色的挑战。《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北京大学青年学子的思考》第一部分是对国际组织理论的思考,分别从官僚领导的
在我国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压倒性胜利之际,作为治本之策的预防腐败体制机制建设也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在大力推进中。为此,本书根据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国际上公认的四种预防腐败利器,即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政府公开透明制度、官员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和吹哨人保护制度进行系统梳理和介绍,并与我国相关制度框架和运行进行细致比较,在文明互鉴的大视域下考察分析各自的优缺点,最后提出可行的完善我国相应制度的对策建议。
本书主要介绍了国外学者对西方民主理论和实践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西方民主的反思。本书首先从价值、政体形式和治理方式三个层次讨论了民主的概念和内涵;随后,分析了民主概念的嬗变,民主在西方国家如何从“人民的统治”转变为“人民选举自己的统治者”,以及国外学者对民主意义异化的批评;论述了国外学者从制度弊端、社会恶果和治理失效三个角度对西式民主展开的反思;分析了部分西方国家垄断“民主”解释权、向世界强行输出西方民主模式的恶果。本书作者认为,民主并非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万灵药,西式民主既存在诸多缺陷,更不
《门阀时代: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与制度》为著名历史学家祝总斌教授的学术论文集,收录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重要论著十余篇,论题集中于门阀政治的缘起、发展、特征以及魏晋南北朝时代在政治制度上的独特现象。书中对东晋后期高级士族之没落及桓玄代晋之性质的分析,对都督中外诸军事制度的考辨,对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晋律之特点的阐发,对晋律儒家化倾向的论述等,既有宏观上的分析,又有微观上的考证,篇篇都包含着独到见解。外编所附《我与中国古代史》,讲述自己如何走上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之路,对青年学子有重要的启发
本书通过考察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创造观念的兴起与发展,分析人性阐释与社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联,增进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特点的理解。本书发现, 这一时期创造性的人着重主张非竞争性的进取性人格,是在传统社会阶层结构变动的背景下,文化精英力图建立新的团体整合与阶层联结的一项依据。它旨在通过个体的变革形成新型关系纽带,推动中国社会从稳定性秩序转向进步性秩序,是追求现代性同时反思西方现代性的文明探索在人性构想上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