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本书以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索引,集结了高校大学生对于“十年成就伟大变革”“党的历届全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等专题的宣讲稿件,以创新的传播方式和话语体系,通过鲜活的话语表达、生动的实践案例、深刻的思想内涵,架起理论与大众之间的桥梁。全书以青年人视角阐述使命、以青年人的声音引领担当、以青年人的故事激励奋进,引导广大青年和社会大众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用马克思主义中国
本书对英美的法律文书写作情况作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包括写作格式、规范、背景、注意事项等多个方面,对于我国有关部门及工作者的法律文书写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致人自尽在现代刑法中无完全对应的罪名,但在清代,对自杀行为中他者的责任追究已经广泛存在于国家法律和司法实践中。在法律层面,清代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致人自尽罪名体系。在司法实践中,此类案件行为人主观上并无“杀意”,客观上亦无“杀人”动作,其中的因果关系不明确、不具体,需要司法官员运用法律推理来审断。本书以法律推理为视角,深入法律运作的实态,通过考察自杀行为中的他者责任追究,分析责任追究的模式,以透视清代的法律逻辑和法律思维,借此瞭望整个清代的法律世界。
国家制度与民众应对,是传统中国研究的经典话题。明王朝推行配户当差户籍制,人户以籍为定,役因籍异,人们因赋役风险而对各类役户产生不同的偏好,并且在国家禁止民众改籍的制度下设法改变户籍身份,以实现对赋役风险的管控。本书考察明初、明中后期泉州盐场人群管控赋役风险更改户籍种类的行为、策略及其逻辑,阐述民众的户籍策略如何推动户籍制度的演变、盐场社会变迁及国家管理地方模式的调整,回应明代户籍赋役制度的基本问题,尝试推动经济学的用脚投票理论研究。
本遗孤是侵华战争的亲历者,是战争无辜的受害者,也是记录侵华战争的“活化石”。2023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是中日关系处在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虽然侵华战争已经结束70余年,但这段历史依然能影响中日关系的走向。日本遗孤是战争遗留问题之一,记录战争受害者与幸存者的有关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记忆和情感态度,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才能真正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本研究耗时十余年,对中日两国逾百名,包括“日本遗孤”、“遗孤二代”、“留华遗孤”、“中国养父母”在内的中日两国三代人进行
中东民族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东地区处于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引发了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中东民族主义的理念包括反对外来的统治,追求民族独立和自决权,以及强调民族文化和身份的重要性,它对当代中东的政治、经济、思想、国际关系等领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中东地区的知识分子和领袖开始提倡民族团结和自主发展,并试图建立统一的、自主的民族国家。由于历史、文化、宗教和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复杂性,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建构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19世纪40年代美国罗得岛州立宪运动之中,以托马斯·多尔为首的激进派绕开议会,自行立宪,并试图取代州政府,由此引发了一场时人口中所称的“多尔战争”。本书以围绕“多尔战争”的政治辩论为切入点,对“人民”“多数统治”“革命”等美国核心政治概念的内涵演变,以及美国后革命时代的政治变革的机制和政治文化的特点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揭示了“民主主义”和“制度主义”两种理念是如何在竞争中达成一种均衡,并深刻塑造了美国政治变革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践中走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人民意愿,能够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本书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运用清晰的语言介绍了2012年以来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实践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建设格局、立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政府建设与依法行政、司法与法治监督、法治社会与法治文化建设、涉外法治的成果与现状等做了宏观性阐释和整体性鸟瞰,勾勒出当代中国法治
本书主要从法理学的层面,对刑法学视野下的利益输送犯罪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工商业与人权:伦理、法律和管理学的多维解析》是工商业与人权领域首部具有跨学科特征的综合性教材。本书作者从伦理学、法学和管理学的多重视角绘制了工商业与人权这一新兴学术领域的知识图谱,联结整合了工商业与人权领域的基础理论、主要议题、核心规范、前沿动态,为开展跨学科研究和对话提供了坚实基础。本书不仅深入浅出地为学生、教师和学者提供基础性知识,以引导和推动不断发展的工商业与人权理论和实践;还提供了详实的案例、启发性问题、深入阅读材料和在线资源,能够满足读者多元化的学习和研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