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双一流建设”系列成果之一,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建设进行研究,旨在揭示中国社会建设伟大成就和社会治理有益经验的必然性、时代性。本书着重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就业是民生之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社会结构、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等方面,运用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阐释新时代中国社会建设的伟大成就,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现实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
本书在对社会保障国际冲突进行理论解析的基础上,总结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基本路径和方式;借鉴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的立法范例和法律实践,概括提炼出以立法和缔约方式解决国际冲突时应当坚守的价值理念、基本原则及十余项普遍性制度,以资立法或缔约时选择运用。
本书为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主办的行政法学专业出版物, 当前为第29卷, 设“代卷首语”“行政程序法”“发展法学”“专论”四个栏目, 所收录的文章学术质量较高, 专业性强, 为中青年行政法学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对行政法学研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有益探索, 有较好的学术参考价值。
本书受启发并镜鉴于循证科学与传统医学的成功结盟范例,以及循证方法在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新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诸多领域的开疆拓土经验,通过法循证学理论和实践上下两编,全面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循证方法在法学中引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循证学在法学实践中的应用。本书意在为培养符合卓越法律人才2.0版人才内涵和实践技能的“新法科”教育,提供全新的教学素材;同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法治决策,提供智慧决策与循证决策的新思路。
本书主要采用基础理论构建研究方法和比较的研究方法,不仅对不同国家的具体保障性住房法律进行比较,而且对他们的制度演进和法理理论进行了比较,创建了保障性住房的法理理论。这为该项研究在方法创新和内容上的独特性提供了保障。研究对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包含两大部分内容,第一是在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的法理理论构建方面;第二是在具体的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比较方面,完整地比较其中的各项子制度,涉及制度史、规划制度、融资制度、分配执行制度、监督制度等。
外国环境法是我国环境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外国环境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外国环境法制的发展演变过程,弄清外国环境立法的目的、基本法律制度安排及各自的特点,知晓他国环境法治建设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以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为完善我国的环境法律制度、加强环境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本书较为客观地考察了十五个国家环境法治发展的基本情况,研究对象国家众多,分布较广,涉及欧洲、亚洲、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主要内容包括各国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环境立法、环境法律体系、环境管理体制、环境司法、环境法
本书从心理生理和认知脑电的神经生理基础、采集方法、分析手段及其在认知科学、公安技术、法庭科学证据和反反测谎等方面入手,系统性地介绍和讨论了当前科学测谎学术界认知脑电研究手段以及脑电的应用现状,着重讨论体表的情绪的心理生理反应和大脑的认知脑电反应这两种主流的测谎机制分类以及用大脑认知电位中识别犯罪情景和语义记忆的认知脑电甄别涉案和无辜的方法。本书对测谎进行正本清源,将被检测人本身具有的生理属性、检测问句认知后产生的情绪的生理反应以及诱发心理生理参数变化的原理进行论述,并把认知科学
本书覆盖数字取证技术的主要知识点。本书共12章。第1~4章介绍数字取证的基础知识、电子数据的固定和提取、主流文件系统和数据恢复等。第5~10章讲解主流的桌面操作系统(Windows、Linux、macOS)以及移动终端操作系统(Android、iOS)的基本原理、安全架构和痕迹特点,涵盖重要痕迹文件、注册表、事件日志、内存、RAID、逻辑卷等数据的取证知识。第11、12章简要介绍高级取证技术,涵盖区块链与数字货币取证、物联网设备取证、汽车取证、暗网取证,并对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隐藏、数据
根据沃马克(Brantly Womack)提出的非对称理论,非对称关系是一个描述国家间关系的二元简化结构,该结构由“强—弱”两个行为单元组成,强国虽然在国家军事规模、经济资源以及政治动员能力等要素上占压倒性优势,对于与弱国的关系方面有强大的影响力,但是强国很难拥有彻底解决与弱国之间冲突的能力,无法单方面、一意孤行地决定双边关系的“每一个具体条款”。弱国虽然没有直接挑战强国的能力,但是拥有空间表达本国的偏好和立场,与强国形成“承认自主性换取遵从”的不对称关系模式。由于强国和弱国之间的结构
作为推行政府和民间合作伙伴关系的“后发国家”,德国民间部门的发展路径与英美存在较大差异,它既能与政府确立相对密切的关系,又能保持自身独立性,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德国政府拥有悠久的地方自治传统,常以实现和谐有效的社会治理而著称于世,较为成功地引进并推广PPP发展模式即为其中的标志之一。PPP在德国的推行并非畅通无阻,自始至终伴随着诸多方面的批评和质疑。尽管中德两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本质不同,但在政府与民间合作领域存在颇多相似之处。本书系统性地从历史角度全景式地总结分析德国的理论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