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年来区域国别研究浪潮的兴起,近年来中国的中亚研究获得了强劲且良好的发展动力。不过,中亚研究的学理化程度仍有待提高是学界的一个共识。本书的主要目标在于讨论有助于提高中亚研究学理化水平的若干理论路径和攸关中亚地区稳定的部分核心议题。其中,第一部分考察了三十年来中亚研究的基本状况,并基于此分析了可针对中亚地区开展学理研究的两条路径:比较区域研究的运用和中层概念的创新;第二部分则讨论了三个或许可衍生相关学术命题的涉中亚研究议题:“颜色革命”、地区治理、地区秩序。通过在研究中推
本文件集中涵盖非盟2063年远景、七大愿景和20个目标的具体内容与长期、短期目标设定的依据、面临的挑战、具体应对措施,及10年实施绩效评估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信息科技、教育产业、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领域,是中国各级政府部门、非洲研究学者及有意与非洲国家交流合作的工商企业了解非洲大陆及非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政策规划和迫切需求的权威文件。
本书是一部民国时期边疆研究学术史的著作,但与一般介绍学术发展脉络、评论人物学术成就和思想的著述不同,作者有意识地将人作为主体,强调学人所处的时代、人生经历与学术成就之间的关系,将学人的知识生产与思想传播融入人生的喜怒哀乐之中,通过解读日记、书信、个人自传、未刊档案、学人著述等,带领读者走进学人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人生,品味学人文字的真意,文章不乏可读感人之处。书稿分七章。第一、二两章纵论抗战期间,面对民族危亡,边疆危机,中国边疆人类学学人砥砺奋发,重新厘清边疆观念,提出建设边疆主张,
2017年12月9-10日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联合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举办了“近百年中日关系史”青年学术论坛。参会的国内青年学者50余人,提交论文50篇。会后选取了29篇论文,作为本论文集之作品。收入文集的论文涉及近百年中日关系的各个主要方面,从近代初期的中日交流,到战后历史问题与日本对华认识。其中关于近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特别是第二次中日战争的研究论文最多。
本书运用实地调研和比较案例分析方法,分析了联合国难民署在叙利亚难民、委内瑞拉难民和阿富汗难民遣返问题上表现出的不同行为模式,指出国家压力和同行竞争两个因素能够解释这种差异。基于这一发现,本书指出评估国际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治理成效,需要综合考虑来自主权国家的压力和来自其他国际组织的竞争。
本书是一部主要探讨西方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当下面临的冲击与困境的国际关系学术著作, 不仅对现代美国外交政策作出了尖锐批评, 也是对西方主导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核心神话的有力消解。基于现实主义的视角, 本书揭露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掩盖在华美外交辞令之下的强权政治逻辑, 还原了被自由秩序的拥戴者歪曲的战后国际秩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戳破了这一话语逻辑的谎言与谬误, 有助于广大研究者和读者反思其本质, 避免掉入美式霸权的话语陷阱。
本书由英文图书What Road to Socialism? A Workers World Anthology翻译而成,收录了美国工人世界党党内知名左翼活动家的评论、演讲、会议发言等,从改革与革命、反对种族主义、工人阶级创造历史、反对压迫、国际团结等方面表达了美国工人世界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深入探讨通往社会主义的路径。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加速资本主义崩溃的紧迫问题和关键矛盾,本书从阶级、种族、性别等多个视角展示了美国工人世界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书聚焦有关战争的根本问题:大战为何爆发?战争胜败的原因是什么?自核时代以来,国家间的冲突行为遵循什么规律?奥根斯基和库格勒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权力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当国际体系中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的增长速度出现差异,体系将变得不稳定,导致战争爆发。战争的胜败不仅取决于一国的实力,也取决于其政治体制动员资源的能力。在分析重大冲突的后果之后,作者认为国家增长是决定一国复苏的关键因素。战争赢家的国家能力可能上升或下降,而战争的输家将承受惨重的代价。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不到20年之后,输
认罪认罚案件中量刑建议的推行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实践中量刑建议的施行扩张了检察机关的权力,检察机关实质上成为了认罪认罚案件量刑建议的“单方决断者”与刑罚裁判的“最终决定者”。如何对认罪认罚案件中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权进行合理规制,是应予重点探讨的问题。本书从规范与实践两个层面出发,并以实体与程序双向维度为支点,采用实证研究、类型化分析等方法,对认罪认罚案件中检察机关量刑建议权的规制路径进行探讨,从而为检察机关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中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以及量刑建议在促进检察机关主导作用发
《刑事庭审实质化程序实证研究:以成都地区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为主要研究样本》针对过去刑事庭审程序粗放、功能虚化等突出问题,立足成都等地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实践,聚焦刑事一审普通程序实质化审理方式的程序操作和调查技术这个重心,明确提出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应当坚持技术性实质化进路,构建完善精细化、可操作性的程序规则和调查技术,促进和保障庭审功能实质性发挥的核心命题,并提出进一步完善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的对策建议。《刑事庭审实质化程序实证研究:以成都地区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为主要研究样本》内容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