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全书分为五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将大别山红色文化和强军价值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对大别山红色文化内涵外延、形成发展、精神特质、基本特点及地位作用等作出了全新的概括和提炼,揭示了大别山红色文化对建设强大军队的功能作用,提出了实现大别山红色文化强军价值的原则,明确了实现大别山红色文化强军价值的具体方法路径,构建了大别山红色文化强军价值实现的评估体系。
国家治理既是政治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又是政治学学术领域的关键命题。实现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离不开对中国国家治理内在逻辑的深刻认识。本书从“行政区划与府际关系”“统合式治理”“经营型政府”“引导型自治”等地方治理中的典型现象出发,系统整理了作者近年来对中国国家治理与地方治理的思考,以期为推动中国国家治理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具有创新性的理论与思想贡献。
徐晓林教授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始院长,也是国内电子政务(数字政府)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本书以徐晓林教授20余年来对行政学、电子政务、数字治理和非传统安全理论的探索为主轴,精选其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35篇,以此管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和对其的思考。所关涉的问题既有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电子政务与数字政府、数字治理、数字城市改革等行政实务,也有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国虚拟社会治理、公共管理研究的中国经验等理论分析;这些成果分析了电子政务成熟度评价的基本维度,
本书的特点之一就是让我们能全面了解一个汉字的演变史,在汉字的演变中领会汉字的发展特点和感受汉字之形美。在“字源解说”部分通过阐释字形,让读者可以真实一窥汉字的字源,了解汉字字形和字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汉字里的文化在字形阐释中得以彰显。“成语和名人名言”能够让读者初步感受“立言生成规律”,让读者在更凝练的表述中感受每一个汉字强大的造词造句能力,更好地认知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语境义等。
从2016年年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启动,到2018年《监察法》正式颁布实施,再到《监察官法》等配套法律法规相继通过施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作为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和重大政治改革,监察体制改革如何妥善处理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如何在提高反腐效能的同时,避免监察调查权力的过度膨胀和滥用,防止监察调查权力的非法治化运行?正是基于此问题意识,本书以涉罪被调查人权利保障为视角,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分析工具,对监察委员会调查权这一横跨多领域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当前,俄罗斯传统价值现代转型具体表现为社会思想的哲学转向、政治转向及其政治实践。二十余年间,俄罗斯传统价值观在与社会转型的互动中,表现为不同哲学流派的转向,它们在不同哲学路向上按照自己的运思理路,探索着如何实现俄罗斯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型。本研究廓清了当代俄罗斯东正教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由主义哲学、欧亚主义哲学、保守主义哲学,对俄罗斯传统价值观的回归与再造、重塑俄罗斯国家身份认同和俄罗斯文明所做出的探索。进而概括其基本主张、代表人物,分析其理论对俄罗斯传统价值观现代转型的影响,以及它们对俄罗斯
本书作者是清华大学博士生,自本科至博士一直致力于雕塑的创作、探研,并在中国当代雕塑领域的现实业态和自身研究路径的基础上,选定风物雕塑这一方向。本书是一部美术作品集,主要收录了作者柴鑫萌创作的雕塑作品的图文介绍,还有一些专家学者的评论和推荐。作品部分分为田野之诗材料之变观念之维在地之思四个板块,作者通过对物质、物性、物体的深究,将本土风物形态转化为当代雕塑的语言表达。书中既有图景式的自然山水,也有通过棉、麻等综合材料创作的树枝、土豆、白菜等具有乡土气息的作品。
对于许多人来说,财富是一个重要话题。在不同国家,民众对富人有不同的看法,但针对富人的社会学研究较少。作为德国社会学者和历史学者,雷纳·齐特尔曼曾主持一项受访者遍及欧美和亚洲的跨国调查。他调查和分析了受访者的收入、对财富与富人的看法等。 雷纳·齐特尔曼基于对相关调查结果的实证分析和学界已有的相关研究,使用成见内容模型,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当前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环境中富人的社会学画像。
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指出从包括社会中心主义、国家中心主义和政党中心主义在内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到民主等政治学理论的基础概念,再到理性选择主义等流行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均是特定国家和特定历史经验的产物,但却以普遍主义的方式传播且影响深远。社会科学是主要国家发展阶段的产物,已经走进世界中心地带的中国,自然要为国际社会科学贡献知识产品。历史政治学的提出,不仅使中国政治学终于有了政治学专属的研究方法,即中国政治学不再和其他学科一样使用社会科学的一般性方法,更为政治理论的发现和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历史路径
本书运用历史政治学方法,对中国古今的国家形态进行贯通性研究,并将其概括为“文教国家”。全书揭示了中国型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分析了文教国家的结构与其比较重要的治理制度与机制。本书自觉、全面地运用历史政治学研究方法,就中国型国家的构成和形态提出了一系列全新命题,比较充分地展示了运用历史政治学发展政治学理论的方法。本书的研究不是历史学的而是政治学的,试图以历史构建理论,期待其不仅可以解释历史,更可以解释现实,甚或对实践的“止于至善”发挥一定作用。